努尔哈赤的祖先是谁?建州女真的前身又是什么?
为什么满清的八旗制度会和金国时的猛安谋克制那么像?
蒙古人又在这中间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今天的清史,咱们就来聊一聊建州女真到底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八旗制度的前身。
公元1233年,当时的蒙古大汗的窝阔台派遣自己的长子贵由兵出东北,灭掉了女真贵族蒲pú鲜万奴建立的东夏政权,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行政体系,来管辖女真诸部。
而这个东夏范围内的女真部落,就有后来建州女真的直系祖先。
金国的基层制度叫“猛安谋克”制,他们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是一种兵民一体的基层组织。最基层的单位叫谋克,平时管着多少户,战时管着多少兵。然后几个谋克合在一起又形成一个猛安。
每个编入猛安谋克的女真户都可以分到很多自己的土地和奴隶,地多税还低。
同时金国也会把表现的好的汉人或契丹人也编入猛安谋克。
听起来是不很熟悉?这和后来满清的八旗制度非常的像。同样是兵民结合,同样享有特权,同样会派驻在要地驻守,也同样会将忠心的异族臣民编入到这个体系中。
只不过名字不叫谋克、猛安,而是叫牛录、甲喇和固山。
之所以会如此之像,不光是因为女真和满人有民族上的继承关系,更是因为发展了八旗制度的建州女真,就是由那些一直保有猛安谋克习俗的部落发展而来的。
在蒲鲜万奴起兵自立的时候,控制的区域大概是原金国的上京路(省级)。大概包含今天的约黑龙江全境,吉、辽两省的部分地区,再加上朝鲜东北部和俄罗斯远东的部分地区。
这片区域是金国女真最早起家的地方,比如金国最早的都城会宁府,即哈尔滨的阿城区;又比如岳飞心心念念“直捣黄龙”的那个黄龙府(隆州),即今天长春市的农安县;还有徽钦二宗“坐井观天”的五国城(胡里改路),就是哈尔滨的依兰县。这些地方都归上京路管。
金国灭掉北宋占据中原之后,慢慢的开始将政治重心南移,国家整体也在逐渐的进行着汉化。
但是他们的“龙兴之地”,也就是上京路这一带,还有很多仍保留着猛安谋克基层架构的部落,汉人意义上的“城”并不多。就连初代国都位于阿城的那个会宁府,也是完颜阿骨打死后,他的弟弟完颜吴乞买在位时期才开始建的。
所以即便到了元朝,还生活在原金国上京路的女真人,基本上都是老猛安谋克。
蒲鲜万奴起兵的时候,响应他的也基本多是这些上京路的老猛安谋克。
其中,上京路(省级)辖下有一个胡里改路(市级),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其治所在(今)哈尔滨的依兰县,就是徽钦二宗就被关的那个地方。这里地处松花江和牡丹江交汇处,胡里改这个名字就取自牡丹江当时的名称胡里改江。
胡里改的老猛安谋克就非常多,而且金国政治重心南移的时候这里的人基本就没咋动。
比如海陵王完颜亮执政时期,大批上京路的猛安谋克都被迁往华北,但胡里改路的猛安谋克因为某些未知原因就没跟着动。
(“上尝以速频、胡里改人骁勇可用,海陵尝欲徙之而未能。”——《金史》·脱脱(元))
仅是后来的金世宗时期(1185年),也只是和位于绥芬河、乌苏里江以东的速频路(恤品路)一起,两个“市”合起来也才出了三个猛安(三十个谋克)驻扎去了其他地方。而且新去的这个地方可能还没出“省”。
(“诏于速频、胡里改两路猛安下选三十谋克为三猛安,移置于率督畔窟之地,以实上京。”——《金史》·脱脱(元))
加上蒙古灭掉东夏后,并没有在这里大肆杀戮,甚至仍让他们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就连蒲鲜万奴的后代也被任命了官职并留在了当地。
也就是说,即使到了蒙元时期,原上京路(省),尤其是胡里改路(市)的老女真人流动性也仍然不大,与之相伴的猛安谋克习俗自然也被保留了下来。
再后来,因为元朝的灭亡,东北地区一段时期的权力真空,女真诸部就开始互相攻伐。加之明朝开始大规模招抚女真部落建立成羁縻卫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个原生活在胡里改路的老女真部落,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选择了南迁,被编入明朝设置的建州三卫和毛怜卫。也就是后来建州女真的主体。
同时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建州女真虽然不像海西女真那边有个“完颜种”的光环加持,但相比海西女真,建州则要更“猛安谋克”一些。
所以八旗制度成型于建州女真,也就不奇怪了。
离开了胡里改路的胡里改和斡朵里等部,在大明设置的建州三卫和毛怜卫等处安了家。
建州女真真正的故事也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