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周平王何以沦落到周郑交质?

范西迪体育 2024-11-09 22:10:51

春秋时期,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想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

为了安抚郑公,周平王和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

——(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

周平王堂堂一辈子,何以沦落到周郑交质?

这与周国所处的客观环境、历史进程有关,也与周平王庸懦软弱、得过且过的个性有关。

客观条件:

一、地理不利。

周朝是由宗法制和分封制组成的部落联盟国家。天子对周边区域的控制远高于夏朝和商朝(夏王、商王充其量是各部落的盟主)。

所以周夷王听信纪侯谗言烹齐哀公;周宣王立鲁国少子,尽管不得人心,诸侯却无可奈何。

这与周朝的强盛的兵力有关,也与周朝处于关中平原易守难攻的地势在关。周平王东迁后,周朝统治核心进入了易攻难守的伊洛河河谷平原,处于晋、秦、郑、楚等诸侯包夹下,随时受到各路诸侯威胁。

二、得国不正。

尽管周幽王昏庸,宠信褒姒废长立幼,想废黜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

前772年宜臼出逃,投奔舅舅申侯。申侯勾结犬戎,攻击镐京杀幽王和伯服,西周灭亡。

此后申侯、缯侯、许文公、郑武公、秦襄公、晋文侯、卫武公等支持平王东迁,建立东周。

但其余诸侯不朝贡平王达到九年之久,西部诸虢公翰更立了周携王余臣,周朝出现二王并立局面。

直到前750年晋文侯杀周携王,周朝方重新一统。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得国不正,使得平王前期依赖晋文侯、郑武公,并受其掣肘;后期则受雄主郑庄公威胁。

三、周宣王穷兵黩武,犬戎入侵,削弱了周朝的军力。

周宣王号称中兴之主,但晚年穷兵黩武,屡战屡败。

根据《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 “后五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明年,王征申戎,破之。”

千亩之战,周宣王大败于姜戎。周宣王的惨败削弱了强大的周朝军力,给周幽王、周平王留下个烂摊子。

但周平王并不是毫无机会。

周平王将关中之地分封给秦国;秦文公平西戎后,献给周平王关中之地(名义上)。

所以周平王当时控制的地面在" 太华外方之间方六百里"(顾栋高说法),太华即华山,外方即嵩山,两地之间处今河南嵩县至陕西华阴县。

它"“西有虢,据桃林之险,通西京之道;南有申、吕扼天下之膂,屏东南之固;而南阳背泽、潞,富甲天下;轘辕、伊阙披山带河” ;同时晋文侯杀了周携王,重新一统,恢复了平王天子权威。

这种政治文化惯性,倘若运用得当的话,中兴也不可知。

这就是摆在周平王面前的局面,很困难,但不是没有机会。

而他当政五十一年,把大好局势葬送了,留给继任周桓王一个烂摊子。

一、经济崩溃。

自平王东迁以来,未能发展经济,致命财政困难,王室穷困。公元前720 年,周平王去世后,继位的桓王无力置办丧葬用品,竟沦落至向鲁国索求。

周平王的对手郑国则注重发展经济,推动商业发展。根据春秋后期子产对韩起说的话可知,郑国立国以来就极其重视商业发展,并订立了相互支援盟约,这在当时列国中,是仅有的事例。国家准许商人自由贸易,不干涉商人的活动。

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左传·昭公十六年》

因此郑国经济发达,这是郑庄小霸的原因。

二、权柄外流

周平王东迁时,得到了秦襄公、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申侯、许文公和鲁孝公的支持.

平王奔西申,而(幽王)立伯盘(伯服)以为大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地名,在今陕西省骊山之下,有戏亭)。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 《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引《竹书纪年》中的一则

在二王并立,周朝内战期间,周平王少不得要让利与支持者,让关中之地与秦国,这实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自诸侯出”的开始.

此后,郑武公、庄公均得以王命征伐诸侯争霸中原;又以晋文侯、郑武公股肱周室;晋文侯死后,卿士为郑国郑武公、郑庄公独霸。

周天子权柄外流固然有客观原因,也与周平王庸懦个性有关。

《帝王世纪》:平王元年,郑武公为司徒,与晋文侯股肱周室,夹辅平王,率诸侯戮力一心,东迁洛邑。

正是权柄外流,平王时期,诸侯开始爆发旨在争霸的内战。郑武公吞并郐、东虢国等,扩张领土。鲁惠公四处数敌,与郑国发生过狐壤之战,当时太子息(后来的鲁隐公)被俘;鲁惠公末年与宋国爆发黄之战,鲁国大败宋师。齐国灭亡祝国等。

天子权威跌落,西周时期,天子要定期到全国各地视察,以考核诸侯的政绩,称为“巡狩”。诸侯定期要到王都朝见周天子,称为“述职”。东迁以后,周王“巡狩”礼就再没有进行过,诸侯也不朝见天子了。

像“周礼尽在鲁”的鲁国,在鲁隐公执政的十一年中,周天子曾三次派使臣到鲁“聘问”,而鲁国却一次也未去成周朝见过周王。

三、滥加分封

周平王放弃镐京之地,带着一群臣子逃奔洛邑。对这些臣子仍沿用旧式分封制,在周朝地面内滥加分封,导致其控制地方越来越小。这个错从周宣王分封姬友于郑就开始了,但周平王没引以为戒,仍继续分封畿内国,这些分封的诸侯国经常爆发冲突,甚至演变成内战。

根据左传襄公十年,王叔陈生与伯舆争政时,伯舆之大夫瑕禽所说:“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若荜门闺窦,其能来东底乎,且王何赖焉?”可知,周平王至少分封七姓作为畿内国。

四、不遵礼法

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秋七月,周平王 ”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即馈赠鲁惠公及夫人仲子丧葬之礼。此时仲子尚未过世,按周礼给仲子丧葬之礼是不合适的,正如左传所言,“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事凶,非礼也"。

周平王此举可能由于经济窘迫,急于向鲁国示好。

周朝的统治基础是宗法制和礼乐制,周天子当为诸侯之表率,而周平王竟然带头不遵礼法,自己瓦解统治基础。上梁不正下梁歪,其他诸侯也可以效仿了。

五、纵容郑国扩张

郑武、庄公兼任周朝卿士,然而处心积虑图谋郑国自身发展,并不以复兴王室为意。郑国建立伊始,国力尚弱。郑武公时期不段扩张领土,吞并郐、东虢国等,周平王并未警觉。

郑庄公前期,郑国陷入了庄公与共叔段之争,庄公尚无能力扩张称霸。庄公被迫封共叔段于京(河南荥阳),京在周、郑之间。周平王本可以扶植共叔段,造成郑国分裂局面(周桓王时期就懂得挑拨曲沃与晋,使晋国陷入分裂状态)。

等到郑庄公克共叔段,羽翼丰满。周平王发现郑庄公野心后,方想分政与虢公,为时已晚。郑庄公早不是周平王能控制的了。庸懦的周平王只落得个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周平王逝世后,留给周桓王一个烂摊子。客观讲,周桓王做得还不错,在王朝内部,重用周公黑肩。在外部,依靠虢国,拉拢曲沃,后又扶植翼侯,逐步削夺郑庄公王朝卿士的权力,团结了陈、蔡、卫等一批小国,从而发动了繻葛之战。这是一场国运的赌博,周胜了,天子权威恢复,周朝或可中兴;结果是郑胜了,天子权威彻底跌落,进入各强国争霸的春秋时期。

周朝继续丧权辱国。前688年,楚文王灭申国,自此楚周相邻;前673年因平定子颓之乱有功,周惠王赏郑国虎牢之东,赏虢国酒泉(陕西以东一带);前655年,晋献公灭虞、虢,自此断了周王室东面;前638年,秦国和晋国把陆浑之戎迁往伊川;前635年,因平定子带之乱有功,周襄王赏“阳樊、温、原、欑茅”等邑赐给晋国,晋于是始启南阳。自此周朝东西不足二百里。

周桓王繻葛之战败了,但虽败犹荣;而周平王庸庸碌碌的五十余年统治,才是真正消蚀周朝基础。

参考:中国全史、左传、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等。

0 阅读:25

范西迪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