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后早期(0-2周)体位管理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内收及旋转。抬高患肢,减轻肿胀。活动与负重卧床休息,可在床上坐起,活动膝、踝关节。禁止患肢负重,部分稳定骨折可尝试足尖触地(20kg内)。预防并发症每日踝泵运动预防血栓。深呼吸、咳嗽训练预防肺部感染。定时翻身,预防压疮。肌力训练等长收缩练习(股四头肌、臀肌)。直腿抬高(无痛范围内)。

二、术后中期(2-6周)关节活动度训练被动/辅助下髋关节屈曲≤90°,避免深蹲。逐步增加膝关节屈伸范围(目标:4周达60°,6周全范围)。负重练习第4周开始扶双拐部分负重(患肢<50%体重)。6周后可扶拐完全负重(需X线确认骨折愈合)。肌力强化闭链运动(如靠墙微蹲)。开链运动(坐位抗阻伸膝,术后4周开始)。功能活动床上-坐位-站立转移训练。平衡训练(双足站立重心转移)。

三、术后后期(6周后)完全负重骨折愈合后弃拐,步态训练(避免跛行)。可进行上下楼梯训练(上楼健侧领先,下楼患侧先下)。强化训练抗阻训练(弹力带、器械)。核心肌群及下肢协调性训练。功能恢复障碍物跨越、斜坡行走。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穿裤、如厕等)。四、注意事项禁忌动作6周内避免患侧卧位。术后3个月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屈曲>90°。随访计划术后每2-3个月复查X线至骨折愈合。长期随访(术后5年内每年复查),监测股骨头血运。并发症管理肿胀/疼痛:冰敷(15-20min/次,3-5次/日)。血栓预防:低分子肝素/气压治疗(参照指南)。

五、特殊人群调整高龄患者:延长卧床时间,加强呼吸训练。骨质疏松患者:加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
注:以上方案需根据个体恢复情况动态调整,存在感染、内固定失效等情况时需暂停训练并联系主刀医师。
参考文献
1.茅永涛《运动损伤与与骨关节损伤运动处方》
2.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
3.急诊医学分册2009中华医学会
4.TKA术后康复训练
5.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