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nm全覆盖!日本官宣后中企开始发力,倪光南愿景正在实现!
传统的芯片制造,需要用到大量的设备和辅材,欧美作为半导体的发源地,掌握了大量的基础技术以及核心专利,虽然日韩也有不俗的表现,但受困于美国,并不能给予中国太大的帮助。
在“美日荷三方协议”签订之后,日本官宣将会限制23项造芯设备的出货,新规将于7月23号正式实施,而荷兰也宣布将从9月1号开始,限制ASML的中高端光刻机出货。
日本直接将限制范畴下探至45nm,而荷兰则只能出货用于38nm芯片制造的1980Di设备,之后中国获取海外设备将变得更为艰难,好在这样的现状也彻底激发了国内“自主研发”的决心。
就在近日,中国电科官宣了好消息,突破了离子注入机核心技术,后续将实现28纳米工艺的全覆盖,目前整个市场运用最广泛的芯片就是28nm,这将有力保障我国集成电路成熟工艺的产业安全。
华为完成了14nm国产 EDA 软件的突破、配合上中芯国际的14nm工艺量产、如今结合中国电科的等离子注入机,中国芯片产业是否能够摆脱欧美的“卡脖子”呢?
倪光南院士的愿景华为的5nm芯片、中芯国际的14nm工艺、中微半导体的5nm刻蚀机等等,充分代表着中国半导体在各个领域的巅峰,很多国人也被这样的数据“蒙蔽了双眼”,产生了过度的自嗨,认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困局很快就能够解决了。
但实际上并非这么回事,国内仅仅实现了单项技术的拔尖,并未突破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就比如中芯国际虽然能够量产14nm芯片,但在光刻机、光刻胶等等设备、辅材上,依旧要依赖海外企业,而其中最广泛的来源就是“三方协议”中的日本、荷兰。
在日本、荷兰跟进新规之后,被限制的范畴将下探到45纳米,造芯的19种关键辅材中,有14种来自日本的企业,且市场垄断率在90%以上,如果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后续真有可能向外媒所说的:“光刻机将变成废铁!”
倪光南等国内多位院士,曾多次呼吁要把重心放在28nm等成熟工艺上,对于目前的中国而言,最缺失的技术在于制造层面,这其中涉及到了复杂的设备以及工艺极高的辅材,院士给出的结论是加速突破成熟工艺,才能够缓解产业发展带来的困局。
如今倪光南院士的愿景正在实现,中国电科传来了好消息,目前已经实现了离子注入机的国产化,并且实现了28纳米工艺的全覆盖,百万电子伏特高能离子加速得以实现,掌握了中束流、大束流、高能和第三代半导体全谱系的自主可控,在性能对比上不输于国际顶尖水平。
离子注入机在造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将离子注入到半导体材料中,以改变其电学性质,通过离子掺杂、区域掩蔽、杂质活化和控制掺杂剂浓度等作用,实现对半导体材料的性能调控和器件结构制造。
中国电科成立于2002年,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于2014年完成了12英寸中束流离子注入机的突破,2021年就实现了全谱系产品的覆盖,在近日工艺更上一层楼,实现了28nm工艺的全覆盖,帮助国产芯片摆脱海外依赖的同时,还能大幅降低造芯成本。
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前景在美国芯片规则的实施下,中国反倒布局出了完全自主化的产业体系,而拜登团队的目的并非打垮中企,而是要将它们的技术限制在一定的范畴内,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美企占据市场份额。
在美日荷三方协议签订之后,日本、荷兰相继公布了新规具体实施时间,而美企反倒得到了“解禁”,允许出货中国市场的产品更进一步,而日本为了一个“解禁”的承诺,反倒当起了这个“坏人”。
整个过程的操弄,也让我们彻底看清了美国的“面孔”,利益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国际合作,全球化的氛围已然崩塌,自己有的东西才能够靠得住,完全自主化的体系必须要成型。
伴随着物联网、智能汽车等等产业的发展,28纳米芯片的需求不断的上涨,市场的潜力早已超越了7nm及以下工艺,因此倪光南院士的呼吁是对的,先突破成熟工艺的枷锁,才有望打破欧美的技术垄断,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