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家孩子是不是这样的?
每次带他去亲戚家,他都躲在你身后,不敢打招呼;
在学校里,老师提问时,他明明会,却总是低着头,不敢举手;
和别的小朋友玩,他总是默默站在一旁,不敢主动靠近。
看到这样的孩子,很多家长都会急,甚至忍不住训斥:“你怎么这么胆小?快去跟小朋友玩啊!”
可你有没有想过,你的责备只会让孩子变得更胆怯?
其实,内向、胆小并不是坏事,但如果处理不当,孩子可能会越来越自卑。
作为父母,怎么才能帮助孩子变得更自信、更勇敢呢?
一、不要用愤怒冷酷的态度对待内向的孩子有个妈妈分享过她的经历:有一次,她带孩子去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刚到门口,孩子就紧紧拽着她的衣角,不愿进去。
她当时特别生气,觉得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于是板着脸训了他几句。结果孩子当场就哭了,更加不愿进去。
其实,性格内向的孩子本来就比较敏感,特别在陌生的场合,他们更容易感到不安。
如果这时父母还用愤怒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只会让孩子更加害怕,不敢表达自己。
正确做法:
换个方式吧。试着蹲下来,温柔地对他说:“妈妈知道你有点害怕,这里人很多。没关系,咱们慢慢来,好不好?”给孩子一个拥抱,甚至是拉着他的手一起进去,都能让他感到安全和被理解。
二、对于内向性格的孩子要多表扬有心理学家曾提出:“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个‘赞美的储蓄罐’,需要家长不断地往里面存入肯定与鼓励。”
内向的孩子也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但他们不喜欢那种大张旗鼓的表扬。
比如,当他们在朋友面前表现得稍微活跃了一点,你就兴奋地对着一堆人说:“哎呀,我家孩子今天可厉害了,居然主动跟别人玩了!” 这只会让孩子感到羞愧和不安。
正确做法:
给他们温和的鼓励,比如私下里轻轻地说一句:“妈妈发现你今天很勇敢哦,做得很好!”让他们觉得被认可,而不是被“暴露”。
三、引导孩子多表达你有没有发现,内向的孩子其实并不是真的“不会说”,而是“不会主动说”。他们习惯了做听众,因为那样更安全。
有一次,我的同事李姐和他儿子聊天时,注意到孩子总是回答“嗯、哦、好”。
李姐并没有急着责备,而是耐心地引导:“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吗?你想分享给我听吗?”
孩子一开始还是有点犹豫,但在李姐不断地耐心引导下,慢慢开始讲起了班级里的趣事。
正确做法:
多提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孩子表达。
比如:“你觉得这件事怎么样?”、“你喜欢做什么事情呢?” 让孩子感受到,和父母交流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
四、提高安全感,尊重孩子的社交习惯内向的孩子之所以不敢表达,往往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曾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安全感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那么任何教育都是徒劳的。”
当孩子在和小朋友玩耍时,你总是站在一旁不停地指导:“快点去打招呼啊!”、“要主动点,不要怕!” 这种过度干预反而让孩子更紧张。
正确做法:
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社交,而不是逼迫他们去“主动”。
尊重他们的社交方式,不用把“胆小”、“内向”当成缺点。相反,多给他们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自己舒服的状态下去交朋友。
写在最后内向、胆小并不是问题,只要父母能正确引导,孩子一样可以拥有自信和勇气。
请记住,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是花期不同而已。耐心地浇灌和照料,总有一天,他们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