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西大学东山校区迎来数千名新生,但鲜少有人知道,这所百年学府的“新血液”中,藏着一所老牌专科学校的身影——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太原电专”)。2014年,这所曾隶属于电力部且培育出无数电力人才的学校,于争议声中并入山西大学,自此彻底终结独立办学的历史。
有人感叹这是“胎死腹中的太原电力大学”,也有人认为这是教育资源优化的必然选择。观点:高校合并的浪潮下,特色院校的“消失”或许是一种阵痛,但未尝不是时代赋予的新生。
太原电专的历史能够追溯到1955年,其前身乃是华北电业管理局太原电力工人技术学校。作为山西电力教育的“金字招牌”,其不但曾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办学,而且还独立培养过本科生。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和学科竞争加剧,这所专科院校逐渐面临生源萎缩、经费不足的困境。2013年,山西省政府向教育部呈递合并申请。次年,该校正式并入山西大学,成为其专科部。
彼时,山西大学正在全力冲刺“双一流”,工科短板亟待补足。而太原电专的电力、自动化等专业恰能填补这一空白。合并之后,原电专校区成功升级为山西大学大东关校区,还设立了电力与建筑学院、自动化与软件学院等诸多学院。但争议随之而来:部分校友认为,电专的行业特色被稀释,“从‘电力黄埔’变成综合大学的附属学院,是一种倒退”。
2022年,山西大学以17亿元出让大东关校区土地,6000余师生迁至新建的东山校区。这笔资金被投入到现代化实验室与高端学科平台的建设之中,从而助力山西大学于2022年入选“双一流”。但搬迁也意味着电专的物理痕迹彻底消失,有教师感慨:“我们像被移植的大树,能否在新土壤里扎根,还要看时间。”
山西并非个例。在2000年的高校合并潮里,全国有84所院校“消失”,太原理工大学便是例证,其由太原工业大学和山西矿业学院合并而成。支持者认为,合并能集中资源、提升排名;反对者则担忧“特色消亡”和“大而全的同质化”。太原电专的电力专科教育若被本科体系覆盖,一线技术工人的培养是否会遭受削弱呢?
山西大学的案例揭示了一个现实:在“双一流”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地方院校必须做出取舍——要么做强特色,要么抱团突围。山西大学于合并之后,工学实力得以显著提升。在2022年,该校物理学、哲学成功入选“双一流”学科。但对于太原电专而言,或许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在综合大学中保留行业基因,避免成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高校合并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太原电专的“消失”,是教育资源优化的缩影,也是时代洪流中一所学校的命运转折。或许,与其追问“是否值得”,不如思考:如何在整合中保留特色,在变革中守住初心——这才是中国高校真正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