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报道!从湖北到非洲,这位长大校友,跨越时空播种未来!

长江大学本科招生 2025-02-10 11:02:00

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有一片片稻田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那里不仅生长着丰收的希望,更孕育着一位中国农业专家的梦想与坚守。王学民,一位从长江大学农学院走出的学子,他用30余年的光阴,谱写了一曲跨越山海、连接中非的农业壮歌。从家乡咸宁市崇阳县的田间地头到非洲大陆的广袤原野,他的足迹遍布山川河流,他的汗水浸润着每一寸土地,这是一段关于热爱、责任与奉献的故事。

在长江大学的求学时光,奠定了王学民坚实的农业知识基础,更培养了他对农业事业的无限热爱。在崇阳县农业农村局期间,他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努力为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而活跃在田间地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踏上了援非之路,从此他的人生轨迹与非洲大地紧密相连。

在非洲的多年时光里,王学民的足迹遍布了这片大陆的多个角落。他在长期驻扎于尼日利亚、几内亚的同时,由于业务关系还与许多非洲国家进行过考察与合作。亲眼见证了当地农业生产的落后状态与农民生活的重重艰辛,作为农业技术领域的一名工作者,王学民深刻意识到肩上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面对非洲地区品种更新迟缓、种子混杂退化、栽培技术滞后等严峻挑战,他坚信自己有能力也有义务为改善这一现状、保障非洲粮食安全奉献一己之力。

草害是制约许多非洲国家耕种面积和提高产量的瓶颈

为此,王学民和他的团队倾注心血,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型水稻品种。这一品种相较于当地主流品种,实现了约30%的增产效果,并于2017年顺利通过了尼日利亚政府的审定,随后在西非多个国家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为非洲农业增产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推动新品种普及的同时,王学民团队还结合尼日利亚多年的农业生产实际,总结出了一系列高效的水稻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涵盖了机械化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及针对雨季与旱季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高产栽培策略,特别是他们创新的水稻撒播后耙地盖种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种植效率与作物产量。

央视新闻报道

更为重要的是,王学民团队深知技术的关键在于应用与传承。因此,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对当地相关农业官员、农技人员和农户进行了全面的培训。从理论知识的讲解到实地操作的指导,他们力求将每一项技术都传授给需要的人。

当王学民团队目睹非洲农民因得到援助而绽放出真挚的笑容,因粮食的丰收而欢呼雀跃时,那份由衷的欣慰与满足感,是对农业工作者无私奉献的最好回馈。

在非洲的日子里,王学民也从未忘记自我提升与成长。他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深入田间地头,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发现并解决当地农业存在的实际问题,确保自己能够传授给当地人最实用的农业技术。

如今,王学民依旧坚守在非洲农业生产的第一线,虽然岁月已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他的内心依然充满激情与活力。王学民深知自己的工作对于非洲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他也明白,每一份努力,无论大小,都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宝贵贡献。因此,王学民将继续在这片热土上耕耘,用他的知识和汗水,为非洲农业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回望往昔,王学民心中满是感激,长江大学农学院曾是他梦想启航的地方,农学院用知识的甘露滋养了他,用实践的熔炉锤炼了他。那段时光,不仅塑造了王学民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如今的农学院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等人才培养机制。将“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上得来”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王学民的故事仍在继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农业人的担当与情怀。他的身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非洲农民心中的希望之光,也照亮了全球农业合作与交流的美好未来。王学民相信,每一粒播下的种子,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长成参天大树;每一份努力,都会为世界的粮食安全增添一份保障。

展望未来,王学民将继续以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步伐,在非洲这片大地上,书写更多关于希望、梦想与丰收的篇章。而他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长大学子不断前行,去为这个世界播撒更多的希望与光明。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长江大学本科招生!

素材来源:长江大学官网,长江大学校友总会官微

0 阅读:0
长江大学本科招生

长江大学本科招生

长江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官方大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