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驱除鞑虏”为口号,是在元末反抗蒙古统治的斗争中建立起来,大明与蒙古水火不容。然而明朝军中也有不少蒙古骑兵,这是怎么回事?
图-明朝地图,注意朵颜三卫
元朝自始而终,内部的派系之争无休无止,明军能够从容北伐,也得益于元朝的内讧。
1363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胜者都将控制中国南部的半壁江山。如果此刻元廷足够团结,应该趁对手打得两败俱伤之际,出兵予以歼灭,结果元朝错失良机。
当时元朝廷分为帝党和后党两派,以奇皇后(高丽籍)为首的后党欲废除元顺帝,于是调河南王中书左丞相王保保(扩廓帖木儿)北上大都,与帝党成员孛罗帖木儿展开大战。战争打了两年多,当王保保获胜之时,朱元璋早已打败陈友谅。
接下来朱元璋又发动针对张士诚的战争,元廷再次陷入王保保与李思齐、张良弼等拥元军阀的内讧当中,而朱元璋取得全胜,赢得同元朝决战的资格。
1368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明洪武元年),徐达、常遇春挥师北上,明军所到之处如摧枯拉朽,此时蒙古骑兵面临着三种选择:跟随元顺帝,投靠王保保,或投降大明。
这些残兵败将知道元朝大势已去,为自己的安全和前途考虑,投降明朝,于是出现大量蒙古骑兵编入明军的现象。
元顺帝放弃大都而北上逃命之时,跟随的蒙古人只有区区6万户,剩下的大约44万户,有相当一部分都投靠了明军。
蒙古人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尽管他们的祖先曾创造过版图几乎囊括欧亚的辉煌记录,但帝国内部的勾心斗角和相互倾轧从来没有停止过。早在蒙古扩张时期,四大汗国与元朝的斗争就时断时续。
蒙古骑兵也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在靖难之役中,朵颜三卫屡屡为朱棣冲锋陷阵,他们不排斥为明朝效力。
1389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在大兴安岭东侧,置羁縻性质的朵颜、泰宁、福余三卫指挥使司。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奇叶特。
兀良哈部主要是成吉思汗最小弟弟帖木哥斡赤斤、侄儿额勒只带的后裔,两人封到了大兴安岭的东边,其活动范围包括今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内蒙古的东北。翁牛特部是成吉思汗的三弟诺楚因的后裔,麾下主要是古乌桓人后裔。乌齐叶特部是成吉思汗二弟拙赤合撒儿的后裔。
朵颜卫(兀良哈)地险而强,故称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
朵颜三卫游牧之地最初远离中原,朵颜卫在今内蒙古东部扎赉特旗北绰尔河一带,泰宁卫在元泰宁路(今吉林洮儿河一带),福余卫在乌裕尔河(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一带)。
图-内蒙古赤峰宁城县的古城
朵颜三卫控弦数万骑,属宁王朱权管辖。朱元璋封第十七子朱权为宁王,封地在大宁卫(今内蒙古赤峰宁城县),位于喜峰关外,东连辽左,西接宣府,带甲八万(包括蒙古骑兵),革车六千。
1399年(明惠宗建文元年),朱元璋之孙朱允炆即位,同年开始削藩。建文帝召宁王朱权入京,朱权坐拥重兵,不肯奉诏。
燕王朱棣的封地在北京,南下发动“靖难之役”前,必须解决更北的宁王这个后顾之忧。朱棣借助朵颜三卫蒙古起兵的支持,挟持宁王朱权,并其部众。朱棣又向朵颜三卫借三千名蒙古骑兵,作为其“靖难军”的精锐。
后来明成祖朱棣先后五次北伐鞑靼和瓦剌,这个过程中,朵颜三卫时降时叛。
明朝授朵颜三卫首领以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等官,决定其更袭和升迁,并颁给敕书,以凭朝贡。规定三卫每年两贡,每次各百人,由喜峰口出入,贡物有战马、骆驼等。永乐初,还在辽东开原和广宁(今辽宁北镇)等地设立马市,与三卫市易马匹。
1422年(明成祖永乐二十年),朱棣第三次北伐,亲征鞑靼,阿鲁台丢下辎重逃跑。班师途中,朱棣派兵攻击朵颜三卫,在屈裂儿河击败对手,追杀三十里,斩部族首领几十人,此后朵颜三卫收敛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