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身后事:死后一年才被下葬,葬东陵后曾两度被重新入殓、下葬

俊恩聊历史故事 2025-01-04 14:50:43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慈禧太后无疑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1908年11月15日,这位掌权长达半个世纪的太后在光绪皇帝驾崩一天后离世,享年73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权倾朝野的太后,在身后竟经历了三次入殓和下葬。从她第一次下葬时八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奢华陵寝,到二十年后被军阀孙殿英炸开陵墓、遗体被弃置泥水之中的凄凉境地,再到最终被考古工作者重新入殓安葬。慈禧的"身后事",不仅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世间权力与财富的虚幻。

慈禧权倾天下终归尘土

这位垂帘听政近五十年的太后,掌控着大清朝廷的生杀大权。她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从一个平凡的满族少女,一跃成为大清朝廷最有权势的女人。

在她漫长的统治生涯中,慈禧对自己的身后事格外上心。她花费了十三年时间,耗资八百万两白银,修建了一座堪称奢华的陵墓。

这座陵墓由她的心腹大臣荣禄全权负责,每一根柱子、每一片砖瓦都要经过她的亲自过问。1897年陵墓竣工时,她仍不满意,下令更换了更大的柱子。

慈禧晚年时常亲自前往东陵查看陵墓的修建进度。她对这座万年吉地格外上心,常常询问相关细节,要求工匠们精益求精。

荣禄去世后,慈禧将修建陵墓的重任交给了庆亲王。这位王爷接手后,主要负责陵寝的雕刻和装饰工作,将这座陵墓点缀得更加富丽堂皇。

到了1908年深秋,这位权势滔天的太后染上了急性痢疾。病榻上的她面容枯槁,身体严重脱水,但仍然保持着对朝政的掌控。

11月14日,光绪皇帝突然驾崩。次日下午三点,慈禧选择面向南方,像历代帝王一样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她最后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遗言:"今后,不允许妇人预闻朝政。"这仿佛是对自己半个世纪掌权生涯的总结,也是对后世的一种警示。

在她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口没有完全闭合。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这预示着"灵魂不愿离开身体"。目击者们都认为,这位太后并不想就此离开人世。

然而,不管她如何不舍,这位主宰清朝命运的女人终究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为她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一年后入葬金银满棺椁

慈禧太后驾崩后,太监总管李莲英接手了这场堪称清朝最后一场皇家丧礼的筹办工作。他将这位太后的身后事安排得极尽奢华,光是给慈禧陪葬的金丝棉被,就耗费了八万四千两白银。

这场丧礼可谓是一场财富的展示会,棺木中摆满了红碧玺朝珠、红碧玺手串、各种翡翠用品、金银细软和金佛玉器。慈禧的遗体就这样躺在了各种珍贵宝物之中,仿佛这一切都在诉说着她生前的权势。

入殓完毕后,慈禧的遗体与光绪皇帝的灵柩一同从西苑移往禁中。沿途跪满了前来送行的臣民,这场规模宏大的送行仪式持续了数个时辰。

到达禁城后,两具遗体被分别安放在宁寿殿停灵。朝廷随即宣布了慈禧的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这二十五字的谥号成为大清皇帝、皇后谥号中最长的一个。

按照大清祖制,当皇帝与太后同时离世时,必须先安葬皇帝。因此,慈禧的灵柩被暂时转移到了煤山下方。

这一耽搁就是整整一年。原因之一是慈禧生前修建的陵墓尚未完工,工程人员正在日夜赶工,为这位太后准备最后的居所。

1909年11月9日,慈禧的出殡仪式正式开始。从北京城到东陵,这段漫长的路程需要整整四天时间。

送葬队伍堪称浩大,抬棺的人数从最初的八十四人增加到一百二十八人。这支队伍由监国摄政王载沣领头,后面跟随着王爷贝勒和军机大臣。

队伍中还有一支骑兵和骆驼队,骆驼背上驮着帐篷和行宫用具。紧随其后的是伞队,这些伞是庚子年间老百姓恭送的。

送葬队伍中还有喇嘛、銮仪卫,他们手持祭器、佛幡和旗子。两乘装饰华丽的车辆格外引人注目,黄色丝帘上绣着龙凤图案。

当队伍抵达崇文门时,天空突然阴沉下来,一股诡异的阴风刮起。风吹动着队伍中用来焚烧的纸扎人物、驼马和器皿,这些本是为慈禧在冥间所用的陪葬品。

终于,在1909年11月15日,也就是慈禧逝世整整一年后,她的遗体被安放在了耗资八百万两白银打造的东陵地宫之中。载沣等人行完最后的辞别大礼后,石门缓缓关闭。

然而,葬礼并未就此结束。之后还要将慈禧的牌位从东陵带回北京,安放在太庙之中。这块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木质牌位被郑重地供奉在黄色绸缎轿子里。

牌位回京的路线被称为"神路",由军人专门负责清扫,普通百姓不得踏入。当供奉牌位的轿子临近北京城时,载沣带领文武百官跪迎,街市停业,万人肃穆。

直到牌位通过禁城正门,被安放在慈安太后牌位旁边的那一刻,这场持续一年之久的葬礼才算真正画上句点。这不仅是一场葬礼,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盗墓惊魂陵寝遭洗劫

距离慈禧太后第一次下葬已过去二十年,这座耗资八百万两白银修建的陵墓在这一天迎来了不速之客。1928年,军阀孙殿英带领一支武装部队,用炸药强行打开了这座帝王陵寝的大门。

这支队伍毫不费力地找到了慈禧的棺椁,他们粗暴地将其劈开。慈禧的遗体被拖拽出来,毫无尊严地被丢弃在地宫外的泥水中。

孙殿英的部队对陵墓进行了彻底的洗劫,那些价值连城的陪葬品被一扫而空。李莲英当年精心准备的金丝棉被、红碧玺朝珠、翡翠器物、金佛玉器,全部成为了这些盗墓者的战利品。

这场盗墓行动震惊了整个中国,消息传到北京,溥仪立即派人前往东陵进行善后。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发现这座曾经富丽堂皇的陵墓已经满目疮痍。

善后人员在泥水中找到了慈禧的遗体,令人惊讶的是,她的遗体并未腐烂。据专家分析,这与她生前死于急性痢疾,临终时严重脱水有关。

更令人吃惊的是,慈禧的遗体表面已经长满了白色绒毛。善后人员不得不对遗体进行清理,这成为了慈禧的第二次入殓。

这次入殓与第一次形成了鲜明对比,没有了奢华的陪葬品,没有了繁琐的仪式,一切都显得异常简单。工作人员只是对遗体进行了基本的整理和包裹。

随后,他们将慈禧的遗体重新安葬在修复后的陵墓中。这座曾经令人叹为观止的皇家陵寝,此时已经变得空空如也。

时光飞逝,当清东陵被规划为旅游景区时,慈禧的遗体迎来了第三次入殓。这一次,来的不是盗墓者,而是专业的考古工作者。

考古队伍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这具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体。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慈禧的遗体请出,进行了专业的清点、消毒和整理工作。

这次整理工作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考古人员对遗体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研究。他们的工作态度与当年孙殿英的粗暴行径形成了鲜明对比。

整理完成后,考古工作者将慈禧的遗体重新安放在原有的棺木中。这次入殓虽然简单,但比起第二次要庄重得多。

这三次入殓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从皇权时代的奢华到军阀混战时期的动荡,再到新中国考古事业的科学发展。慈禧的遗体经历了这一切,如同一部活生生的近代史。

人去楼空昔日辉煌散

从奢华到凄凉,慈禧墓的命运变迁映射着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这座耗资八百万两白银、耗时十三年修建的陵墓,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衰落。

从1909年第一次下葬时的铺张奢靡,到1928年被军阀洗劫一空的凄凉景象,这座陵墓的变化令人唏嘘不已。那些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如今早已散落天涯。

慈禧生前对自己的陵墓极尽关注,反复修改设计,更换材料,追求完美。她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精心准备的万年吉地,会在二十年后遭此劫难。

当年慈禧安葬时,八十四名抬棺手,一百二十八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的送葬场面,无不彰显着她的权势。而二十年后,她的遗体却被随意丢弃在泥水中。

这座陵墓的命运,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结局。慈禧用一生积累的财富,为自己打造了一座奢华的地下宫殿,却无法阻止历史的车轮碾压而过。

从地宫中被盗走的珍宝,包括了慈禧最珍视的珠宝玉器。那些本应伴随她"长眠地下"的陪葬品,最终还是回到了人间。

慈禧墓的变迁告诉我们,再强大的权力也无法阻挡时代的洪流。那位曾经呼风唤雨的太后,最终也只能任由后人摆布。

一座陵墓三次被开启,一具遗体三次入殓,慈禧的身后事成为了一个讽刺的历史故事。她生前极尽奢华,死后却不得安宁。

现在的清东陵已经成为了一处旅游景点,游客们漫步其中,追忆这段历史。昔日威严的皇陵,如今成为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

那些精美的雕刻、宏伟的建筑依然在诉说着往日的荣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从皇权的象征,到军阀的战利品,再到文物保护的对象,慈禧墓的身份几经转变。这些变化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

时至今日,慈禧墓仍在向世人传递着一个深刻的启示:人生在世,权势财富皆如过眼云烟。即便是最尊贵的帝王,也无法掌控自己的身后事。

在这片曾经富丽堂皇的陵园中,游人如织,讲解员正在为游客们讲述着这段历史。慈禧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一个关于权力无常的经典案例。

这座陵墓见证了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的历史变迁。它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帝王陵寝,而是成为了一部立体的历史教材。

从慈禧的身后事中,我们看到了权力的脆弱和财富的虚幻。那个统治清朝近半个世纪的女人,最终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0 阅读:1
俊恩聊历史故事

俊恩聊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