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唯一的开国将校沈铁兵:家住夫子庙,全军最早去世的开国大校

兰台 2025-01-15 16:01:33

右一为沈铁兵大校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为大家介绍开国将校里唯一的南京籍大校沈铁兵。

为什么要给大家介绍沈铁兵大校呢?

首先当然是他是开国将校里唯一的南京市出身的,沈铁兵大校在南京的老家还在夫子庙一带呢,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

其次,就是沈铁兵大校也是解放军所有开国将校里第一个去世的开国大校,他1955年9月获得大校军衔,1955年11月初就因病在沈阳病逝,年仅37岁。

1955年授衔时的大校们

如果沈铁兵大校不是英年早逝,以他在抗美援朝时期的突出表现,他很有希望在1964年取消军衔制之前晋升为少将。

如果那样的话,南京就成为极少数培养了开国将军的民国大城市了,可惜沈大校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接下来,兰台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沈铁兵大校的生平。

1930年代的南京

01、

沈铁兵大校,1918年出生于南京夫子庙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

沈铁兵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手艺人,虽然他本人读书不多,但是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因此,不管家里再困难,他都坚持送沈铁兵去学校读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沈铁兵的父亲觉得南京距离上海太近,于是准备带着全家人离开南京,到乡下暂住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已经是高中生的沈铁兵却没有跟着父亲回乡下,而是瞒着父亲跑到了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报名参军。

沈铁兵在学校里就接受了许多进步思想,根本看不上腐败的国民党;当他知道八路军在南京开设办事处后,他就想着直接找八路军办事处报名参军。

只是最开始沈父舍不得自己儿子去当兵,不过最终沈父还是被沈铁兵的执著精神所打动了,允许他去报名参军。

就这样,沈铁兵成了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的一名士兵,没多久,因为他有文化,就被任命为了班长。

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遗址

之后,沈铁兵随着八路军办事处从南京转移到了武汉,沈铁兵本人也从班长晋升为了连指导员。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重新整编,有关方面将活动于淮北地区津浦铁路以东、淮海、盐阜地区的八路军第5纵队编为新四军第3师。

沈铁兵也被晋升为了新四军第3师副营长。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了团组织股股长、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组织科长、第3师兼苏北军区组织部部长等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战争末期,沈铁兵还担任了“抗大”第五分校的政委。

“抗大“第五分校始建于1940年11月,在苏北盐城成立,是“抗大”在华中敌后开办的一所重点分校。

1942年,“抗大”第五分校停办,1944年夏天恢复重建。

“抗大”第五分校遗址

而“抗大”第五分校先后三任政委分别是陈毅、吴胜坤、沈铁兵。

陈毅元帅自然不用再介绍了,吴胜坤在1949年牺牲前是解放军第六纵队后勤部政委,如果他没有牺牲,那么1955年授衔时必是少将。

解放战争时期,沈铁兵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4师团政委、4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第39军115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

1950年10月,沈铁兵以志愿军第39军115师政委、39军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参加了抗美援朝。

39军领导班子合影,左三为军长吴信泉

02、

根据原志愿军第39军115师师长、开国少将王良太回忆,39军是依次分6路纵队过了鸭绿江大桥。

115师是全军的先锋,在朝鲜人民军联络官的引导下,全师直奔新义州东北。

115师第一次与敌军交手发生在1950年11月 2日拂晓,115师的任务是在龙兴洞、阳站一线断敌退路。

115师在第一次与敌军交手时就歼灭了美军“王牌”骑一师十一团。

按照王良太将军回忆,当时115师在他与沈铁兵的带领下一直追击到了清川江北岸。

而115师以及沈铁兵在整个抗美援朝战役中最光荣的时刻就是在1951年1月4日。

当时115师在友军的掩护下打过了临津江,突破三八线,于1951年1月4日占领了汉城。

说一句题外话,115师的老兵是真可以拍着胸口说自己当年到汉城才没要什么签证和护照,也没谁来查护照,因为韩国人都跑的没影了。

115师在整个抗美援朝战役中打的最苦的是砥平里战斗,当时115师由于情报错误,在砥平里碰到了敌军的主力,又受到敌军飞机轰炸以及军舰的炮击,不得已只能选择撤退。

根据王将军的回忆,当时115师减员严重,就连他和沈铁兵都要背着伤员往后撤。

右一为时任115师师长的王良太

第四次战役后,王良太将军调任38军担任第二副军长,由王扶之代理115师师长。

而沈铁兵最为人称道的经历就是在1952年8月,经过38小时的奋战,救出了被埋在废墟里的代理师长王扶之。

当时,身为代理师长的王扶之正在指挥所内工作,没想到突然遭到敌机轰炸,王扶之等8人被坍塌的坑道掩埋,由5人当场牺牲。

消息传到志愿军总部,彭德怀司令亲自给39军打电话:“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王扶之等同志抢救出来。”

而负责抢救王扶之的除了39军副军长张竭诚外,就是时任115师政委的沈铁兵。

经过许久的抢救,救援依然没有进展,大多数人都默认王扶之等8人已经都牺牲了。

39军军长吴信泉军长给志愿军总部发出了一份王扶之等同志生还无望的电报。

可就在这个时候,负责抢救的工兵连副连长刘文才突然发现有两只苍蝇从坍塌的石缝中飞出来。

这意味着坍塌的坑道里还有空气,而有空气,王扶之等人就有生还的可能。

他立即将这一发现报告政委沈铁兵,沈铁兵当机立断,再增派部队,加快救援速度。

最终经过抢救,在被埋38小时之后,王扶之等3人终于获救了。

从这个角度说,沈铁兵就是王扶之等人的“救命恩人“。

王扶之将军

1955年9月,沈铁兵与王扶之都被授予了大校军衔。

1964年,王扶之晋升少将;而他当年的搭档沈铁兵,则在授衔1个多月后就因病在沈阳病逝,年仅37岁。

他也成为了解放军第一位去世的开国大校。

END

参考资料:

《我的戎马一生》,王良太口述、王卫祖整理,东方出版社;

0 阅读:55
兰台

兰台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