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的故事总让人感慨万分,那时候的人们虽然吃不饱穿不暖,可是在党的带领下硬是把一片荒地变成了能够自给自足的根据地,这种精神真是让人佩服的很。
延安的南泥湾原本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可是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当地的老百姓和干部们一起开荒种地,慢慢把这里变成了一片沃土,这让人不得不感叹当时的艰苦奋斗精神。
那时候的延安可是真的苦,山上光秃秃的都是黄土,种庄稼都不容易,老百姓们天天吃不饱饭,可是还是把家里仅有的粮食分给了党的干部。
党中央来到延安后,看到这种情况就决定要改变这里,带着大家一起开荒种地,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干劲十足。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延安的粮食产量慢慢提高了,虽然还是不富裕,但是至少能保证基本的温饱了。
随着延安的知识青年越来越多,伙食问题就变得特别重要了,所以党中央就想出了分灶制度,按照干部的级别和身体状况来安排伙食。
大灶是最基本的,一般工作人员都在这里吃饭,虽然条件简陋,但是比起长征时期啃树皮已经好太多了。
中灶的条件稍微好一些,主要是给技术人员和科长以上的干部吃的,每天能有三两肉,在当时已经算是不错的待遇了。
小灶是最好的,部长级以上的干部才能享受,米面各半,菜品也比较丰富,但是能吃上小灶的人其实并不多。
在延安时期,党中央特别关心产妇和病人的伙食,给他们安排了特殊的待遇,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实在是难能可贵。
产妇每个月能分到八斤肉,产前产后两个月都按小灶的标准供应,这样的待遇在当时可是相当不错的。
病人和伤员也能享受到特殊照顾,可以按照小灶的标准吃饭,这说明党中央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没有忘记照顾身体不好的同志。
那时候的南京可是繁华得很,可是却有那么多知识青年选择来到艰苦的延安,这里面的道理值得我们好好想想。
在延安,虽然住的是窑洞,吃的是粗茶淡饭,但是这里没有官僚主义,没有尔虞我诈,大家都是为了理想而奋斗。
这些知识青年的加入,让延安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不少,也为党的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
通过大生产运动,延安的物资供应情况慢慢好转了,不仅能保证基本的粮食供应,有时候还能分到一些牛奶。
每个月都能按时供应柴米油盐,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待遇了。
保育院和托儿所的孩子们也能得到特殊照顾,这说明党中央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延安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重要的是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充满干劲,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改变现状。
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后来的革命工作,也是我们今天需要继续传承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