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美国的大作家马克·吐温去教堂听牧师讲话。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挺好,打算捐点钱。但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讲,他就有点不耐烦了,心想只捐点小钱算了。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说个不停,他决定一分钱都不捐了。等到牧师讲了快半个小时终于结束时,马克·吐温不但没捐钱,还从捐款箱里拿走了两块钱。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因为说得太多、太久,让人心里烦或者反感的现象叫做“超限效应”。
家里有男孩子的父母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男孩子调皮,批评起来不容易掌握分寸,一不小心就陷入了“超限效应”的陷阱。最常见的就是一直盯着孩子的某个错误不放,一遍又一遍地批评,让孩子觉得内疚、烦躁,甚至反感。
星期天,妈妈带着冬冬去公园玩,碰到了邻居家的龙龙,两个孩子很快就玩到一起去了。回家的时候,妈妈发现冬冬手里多了一辆玩具车。
“你这车哪来的?”妈妈问。
“是……龙龙给我的。”冬冬吞吞吐吐地说。
妈妈一看冬冬的眼神和说话的样子,就知道他在撒谎,脸一沉,严肃地问:“你再说一遍,真的是龙龙给你的?”
“嗯,是……”冬冬声音小小的,有点心虚。
“怎么学会撒谎了?我平时是这么教你的吗?”看到冬冬不承认,妈妈更生气了,开始一遍遍地指责冬冬。冬冬开始还认真听着,后来就不耐烦了,嘟着嘴反驳:
“我不是故意的。”
“我以为龙龙不要了。”
“他之前说要送我玩具的。”
……
妈妈觉得冬冬这些都是借口,根本没认错的态度,于是更加生气,继续批评。冬冬则不再说话,不管妈妈怎么说,就是不认错。
有的父母批评孩子时,一说就是几十分钟,这样的批评太长、太乏味,容易让孩子产生“超限效应”,让批评失效。一方面,孩子可能会习惯被责备,对批评不当回事,变得更调皮。另一方面,有些孩子心思细腻,批评多了会让他们变得敏感、胆小,害怕犯错,甚至自暴自弃,对自己失去信心,做起事来畏畏缩缩。
为了不让“超限效应”发生,父母批评孩子时要适可而止,犯一次错,批评一次就够了,一天之内也不要批评太多次。如果孩子犯了大错,批评时也要换个方式,换个角度说,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大人一直在揪着他们的错误不放,厌烦和逆反心理也会减少。
如果你觉得这个建议不错,就点个赞吧!也欢迎你们分享自己的好方法,大家一起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