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进士等于部委选调生?前者的起点,是后者一生难及的终点

历史爱杂谈 2024-09-27 17:18:37

有人将现代的高考、公考与古代科举考试对应起来,认为高考、公考就是现代版的科举考试,实际完全两码事。

科举考试就是选拔官员的,胜出者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高考只是学校招生录取手段,至于公考所招录的连“小吏”都算不上。

科举考试产生的秀才、举人、进士,在现代其实找不到贴切的对应参照物。即使天花板级别的部委选调生,也远无法与进士划等号,前者的起点是后者一生难及的终点。

01

进士,是古代科举的最高成就头衔。

以科举考试最为成熟完善的明代为例,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通过县试成为童生,通过府试、院试成为秀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通过会试成为贡士,殿试之后才是进士。

会试产生的贡士在参加殿试时不会黜落,即只要成为贡士,那么就是板上钉钉的进士,殿试仅用于确定最终榜单排名。

但是之前的会试、乡试、院试、府试、县试这五个关口,每个淘汰率都是令人绝望的数字。

大明南七北六十三省,加上北、南直隶,总计十五个省级行政区划,会试三年一次,每次录取人数多则三四百,少则一二百。

算起来每省每年只能摊到3-6人。计入人口因素,明代有一亿人,换算现代乘以14,也同样是珍稀至极。

再看授官,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

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为“进士及第”,全部直接进入翰林院,状元授官为从六品翰林修撰,榜眼、探花授官为正七品翰林编修。

翰林院是专门负责起草机密诏制的机构,具有“天子私人”之称。其实内阁最早就是翰林院派出部门,为皇帝提供咨询。但后来内阁逐渐演化成最高行政权力机关,锅大过了锅盖,翰林院始受内阁节制,但翰林院中还是会摆放内阁大学士的座位。

内阁与翰林院实是自家人,从英宗一朝开始有 “非翰林不可入阁”的潜规则,即若要想入阁拜相、位极人臣,则必须有翰林院工作经历。

而想要直通翰林院,则只能先成为状元、榜眼、探花。所以,一甲进士又称为“储相”,即储备的宰相,可见其尊贵。

而且翰林官外放地方,起步正四品知府,相当于现代地级市一把手。

翰林院是清水衙门,但前途不可限量。当年戚少保在张居正只是翰林侍读学士时即主动结识,惹得其他武官同僚艳羡。

02

在一甲之后就是二甲,大约70-100人,为“进士出身”。

二甲进士当中有极少部分(一般前十)可参加翰林院庶常馆举行的馆选,成为“庶吉士”。庶吉士在庶常馆学习三年,期满散馆,成绩优异者进翰林院,成为从七品翰林检讨。

一步落、步步落,庶吉士三年散馆才是从七品翰林检讨,而一甲起步即正七品,三年时间已经足够发生很多事了。

但即使如此,二甲进士也抢着成为庶吉士,毕竟“非翰林不可入阁”,对于有登顶追求的进士而言这是最后机会。张居正就是二甲第九名,通过馆选庶吉士方式进入翰林院,最终走上人生巅峰。

而其他绝大部分二甲进士则是进入六部观政。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在明初废除中书丞相之后,将丞相的权力分拆给六部,所以明代的六部属于绝对核心机构。此外,还有一个都察院可以与六部平起平坐。

“观政”即实习,积累行政工作经验,观政结束之后授官为各部正七品主事。

以兵部为例,主官三人,即正二品尚书、正三品左/右侍郎。下面是四个清吏司,即武选司、职方司、车驾司、武库司,各司主官为正五品郎中、从五品员外郎。

各司的内部构成部门主官即正七品主事,这是二甲进士授官的起点,大约相当于现代各部委实职处长。

03

三甲进士大约150-200人,为“同进士出身”。汉语言就是这么有意思,小妾称“如夫人”,这个“如”即“如同”,而“如同”其实就是“不同”。

当年曾国藩新娶一房漂亮小妾,志得意满,随口说:“如夫人”。

别人接:“同进士”。

把他气得差点脑出血。

曾国藩是三甲进士,“同进士出身”就是“如同进士出身”,严格说并非真进士,所以曾国藩一直引以为憾。

但尽管如此,三甲进士也不容小觑,虽不能进入六部观政,但有造化的可进入都察院成为御史,或是在通政司、大理寺、行人司、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等次一级部门任职,同样是授官正七品,比如通政司的经历、行人司的司正。

如果实在无法成为京官,则担任地方官,起步即正七品知县。知县虽是亲民官,被调侃为“七品芝麻官”,但那可是百里侯,掌全县生杀予夺,说一不二。

而且三甲进士如果运气通天,也有机会支棱起来,比如夏言、桂萼、张璁,都是三甲进士出身,却能入阁拜相,成为首辅。

那么再来看公考、中央部委选调生。

公考就不用说了,哪怕是国考,最多也就是副主任科员。

而即使是有名校博士学历的中央部委选调生,入职之后也都无官无职,最多享受正科待遇,而且还得下基层,与三甲进士最差的授官七品知县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曾有清华博士破例直接成为副县长,轰动一时,但并列的还有4-6个副县长,需在这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常委,再通过常务副县长转专职副书记,然后是县长,再然后才是NO.1。

这中间每进一步都需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绝大部分人都终生难及。

而这却是三甲进士的起点。

04

现代公考、遴选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数,对于未来仕途影响基本是零。而科举成就却是影响终身:

三甲进士除运道冲天之外,绝大部分止步于四品知府。

二甲进士除成为庶吉士的之外,无法入阁拜相,最高二品尚书。

一甲进士,皇帝以下、上不封顶。

在古代官本位社会之下,进士是所有人的终极梦想。一个家族出了一个进士,哪怕是三甲进士,也可保三代不衰。

再就是有人误会了科举考试的八股文,认为八股文即死板僵化程文,优胜者必是书呆子。实际一篇优秀八股文蕴含东西可不简单。而且,科举殿试考的不是八股文,而是经世致用的策问,题目是经济、军事、教育、农田、水利、交通等方面具体经略,要写出明确的应对条陈。

光靠之乎者也考不出好成绩。

明万历皇帝四十年不上朝,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部门主官缺额三分之二,即使如此全国行政事务也能保持正常运行,中间还打了三场大仗,即朝鲜征倭、宁夏平叛、播州之役。

如果这些进士出身的官员全是书呆子,能办到这一点才怪。

2 阅读:162

历史爱杂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