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眼瞅着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这块“香饽饽”越来越火,大众ID.系列当初可是被寄予厚望的,结果却在中国市场有点“水土不服”,这到底是咋回事儿?
难道是老牌车企也有搞不定的“疑难杂症”?
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2022年11月,大众汽车集团CEO奥利弗·布鲁姆带着一帮高管跑到中国,那架势,简直就是“要在中国扎根”的节奏。
布鲁姆当时就说了,中国市场对大众来说,那是“重中之重”,必须加大投资,跟中国本土企业“搞好关系”。
这话一出,明眼人都知道,大众肯定要有大动作了。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大众就和小鹏汽车“眉来眼去”了。
大众为啥看上小鹏?
说白了,就是看中了小鹏的“电子电气架构”这玩意儿。
这玩意儿听着挺玄乎,其实就是汽车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能让汽车更聪明、反应更快。
大众把小鹏的EEA架构拿过来,改了个名叫CEA,准备用它来武装自己未来的新能源车型。
这CEA架构,以后可是大众科技向大众安徽、南北大众输送技术的“核心武器”。
为了能更快地把CEA架构“落地”,大众内部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他们搞了个“ONE TEAM”模式,把大众科技和CARIAD中国的人拉到一块儿,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提高研发效率。
这“ONE TEAM”模式,说白了就是“特事特办”,为了完成目标,啥规矩都得往后靠。
韩三楚也是力排众议,硬是把ONE TEAM给搞起来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快”!
大众内部也不是一帆风顺。
2023年年中,CARIAD中国突然传出裁员的消息,这事儿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大家都开始怀疑大众在华的软件研发战略是不是出了问题。
这次裁员也暴露了CARIAD中国在组织架构和研发效率方面的一些“短板”,这也让大众更加坚定了与小鹏汽车等本土企业合作的决心。
除了在整车技术上寻求合作,大众还在关键零部件领域“排兵布阵”。
2020年5月,大众砸了11亿欧元,成了国轩高科的大股东。
这说明啥?
说明大众不光要“借脑”,还要“借手”,把供应链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有了技术和零部件,还得有生产基地。
大众安徽MEB工厂在2020年正式开工,2023年底就投产了。
这可是大众在中国首个专门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工厂,也是大众“本土化”战略的重要一步。
有了这个工厂,大众就能更快地把新技术应用到量产车型上。
话说回来,小鹏的800V高压SiC平台技术,那可是相当“吸睛”。
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这速度简直就是“闪充”。
大众肯定也看在眼里,所以在CEA架构的迭代中,也特别重视高压快充技术的应用。
按照大众的计划,到2027年,他们要把电子电气架构升级到CEA 2.0,同时推出新的整车平台。
到时候,大众就能更自由地定义自己的产品,摆脱对小鹏的依赖。
话说回来,大众在中国搞的这些事儿,以后会咋样?
谁也说不准。
但可以肯定的是,大众在中国市场的技术策略,可能会影响到全球汽车行业的未来。
在中国这块“试验田”里,啥都有可能发生。
这盘大棋,大众到底能不能下赢?咱们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