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90年,波罗的海东岸的立陶宛,愣是靠着自己的“作”跃上了国际舞台。这个面积不过6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0万的小国,直接向庞大的苏联政权发起了挑战,成了历史的书写者。
独立后的立陶宛究竟凭什么支撑经济?去年面临的破产,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
从巨人肩膀到小国自立别看立陶宛小,但却一直都是欧洲非常活跃的一份子,从千年前的立陶宛大公国,到近代与波兰联手成立欧洲最大国家波兰-立陶宛联邦,立陶宛在自己作妖的路上越走越远,也一直处于被大国轮流捶打的悲惨境地。
要搞清楚立陶宛的历史,还得讲讲它和苏联之间的爱恨情仇。
立陶宛曾是苏联的一部分,弱国无外交,这话放在立陶宛身上特别生动。作为夹在苏德之间的小国,立陶宛的遭遇几乎跟波兰别无二致,从古到今从来都没少过被侵略的命运。
德国崛起,德国吞并完波兰之后第一个顺手吞并的就是立陶宛。等到苏联崛起,想要西出进入欧洲,立陶宛又是首当其冲必须要占领的地盘,直到二战结束后,立陶宛的动荡才算是暂时停歇,成了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但对立陶宛来说,苏联就算再强大,也改变不了侵略者的本质,整个国民对苏联也没什么归属感,顶多算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罢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内部开始兴起了改革的风潮。
格拉苏诺夫政策和经济改革,开启了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独立进程,早就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立陶宛怎么可能错过这个好机会,在1990年3月11日,第一个宣布脱离苏联,带头闹起了独立。
对苏联来说,立陶宛就是绝对的叛逆,任谁当政都不可能忍得了带头造反之人。一道命令下来,联盟直接断绝了石油、天然气这一系列的能源供应,大军开始向立陶宛边境移动。
就是要通过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让立陶宛低头。可立陶宛却十分的硬气,面对苏联这样的巨无霸愣是给坚持下来了。
西方国家也在后面跟着拱火,再加上当时苏联已经病入膏肓,没太有底气跟西方全面开火。
无奈之下只得1991年9月6日,承认立陶宛的地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立陶宛终于成了独立国家。
或许是被占领的时间太久了,立陶宛将独立看成了整个民族的头等大事,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因素都被抛到了一边。真正脱离苏联的战车之后,立陶宛才发现独立这事真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虽然西方国家口口声声承诺,要鼓励和支持独立后的立陶宛,但整个国家的日子也不好过。
之前的几十年,立陶宛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苏联的资源调配系统,根本就没有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甚至连日用品都不能自给自足,一旦脱钩,整个国家的工业产值严重下滑,失业率暴增。
经济上的苦中作乐独立初期的立陶宛经济形势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特别是90年代初的超高通胀率,让立陶宛居民一夜之间全部赤贫。资料显示,立陶宛在1992年的通胀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50%。
特别我们在民国时期的通货膨胀还要夸张的多,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高通胀意味着高生活成本,就算月初定额涨工资,但到月末又不值钱了!
工资的涨幅永远都跟不上物价贬值的速度,但立陶宛人展现了强大的忍耐力和韧性,虽然物价已经飞上了天,但日子不是还得过嘛!
也不知道立陶宛人民是怎么忍的,硬生生扛到了经济转型。
通货膨胀的最大诱因正是立陶宛的工业太不完备,失去了苏联的调剂,根本没有办法在短时期内重振工业。
所以立陶宛决定,放弃苏联时期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开始将经济转型为以服务业和创新产业为中心。
这等于是对历史的全盘否定,最初的工业体系崩塌后,立陶宛通过吸引外国投资和发展本地优势产业,逐步实现经济复苏。
充分利用自己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港口贸易和物流服务,同时还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为未来的信息产业培养人才。
到了21世纪初,立陶宛的高科技产业小有成就。成了欧洲在互联网服务、激光制造等领域的新兴力量之一,算是创造了独属于立陶宛的奇迹。
尽管经济基础薄弱,但立陶宛通过精细化定位,逐渐从“工业废墟”爬到了“数字新星”的位置。
快速的经济转型也伴随着巨大的代价。为了刺激经济,立陶宛不光在2004年加入欧盟和北约,政府还牵头向西方各国贷款,这也为后来立陶宛经济差点崩盘埋下了隐忧。
而且这几十年来,立陶宛还是没有把精力放在工业生产上,让这个国家的抗风险能力十分的脆弱。
对进口能源和食品的依赖程度特别高,近年来,欧洲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和欧洲最大的能源出口国打架,让夹在中间的立陶宛躺枪,通胀率再次持续增高,压缩了居民的消费能力,许多家庭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政府也在不断尝试通过政策调整和国际合作来缓解内部矛盾。
险中求生的破产2023年,在国际新闻的立陶宛被贴上了快要破产的标签。网上纷纷传言立陶宛的外债达到了470亿美元,国家破产基本已成既定事实。
当时消息的可信度极高,立陶宛本身就是一个“借钱生存”的代表,之所以能有现在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外债。
经过辟谣,这470亿的数字包含了立陶宛的短债、长债,还有企业和银行的外债。真正属于政府的债务大约314亿美元。虽然数字依然不低,但离“破产”还差那么一点距离。
关键问题还是在于能源价格的飙升。为了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立陶宛开始寻找其他天然气和石油卖家。
将重注押到了西方大哥身上,可大哥实在是不太给力,一看全球能源有利可图,直接来了个坐地起价,将一众欧洲盟友坑的吐血,立陶宛当然也没办法独善其身,受到了直接冲击。
进口燃料变得昂贵,而本地经济却缺乏足够的缓冲能力。差点让整个国家的经济崩溃。
政府也没有坐以待毙,力求在债务危机到来前稳住局面。包括提高税收、削减部分非必要支出,同时积极争取欧盟的财政支持。
加上能源市场在2023年逐渐恢复平稳,立陶宛终于算是能在债务危机的夹缝中喘一口气。
在能源上吃了亏的立陶宛痛定思痛,开始将能源多样化提上日程。开始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拼了命的想要压缩对天然气的依赖。
啥叫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有了新能源的建设还不够,立陶宛还计划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提高本地的能源储备能力。必须得让国家能源安全得到保障。
没想到无心插柳,立陶宛的能源建设,竟然吸引了不少国际投资。这下子,立陶宛的能源危局算是找到了解决办法了!
此外,它还积极开拓欧盟市场,为自己的企业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从食品到高科技,立陶宛能出口的产品越来越丰富,算是可以在经济困境中喘口气了。
毕竟现在的欧洲总体来说正在走下坡路,小国立陶宛在里面还算是鹤立鸡群的显眼包了。
当然,也不是说立陶宛的经济可以高枕无忧了。毕竟它的经济基础薄弱,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还是很高,国内消费也一直在受到通胀的压制。这些问题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完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