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0年10月24日一直到1953年7月27日,在这段长达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无论是担任师长、军长、停战谈判代表,还是陆军参谋总长,我几乎都是在与中国人的战斗中度过的。”
说出这段话的人叫白善烨,是韩国第一位陆军上将(韩语中称大将)。
白善烨
虽然在韩国国内,白善烨有“第一名将”的美誉,但此人的履历却绝谈不上光鲜。他出身贫寒,青年时跑到中国报考伪满奉天军官学校,就此投靠侵华日军,改日本名为“白川义则”,长期在东北与八路军作战。日本兵败后,白善烨趁乱逃回国内,又加入了美军创办的南朝鲜军官培训班,并于朝鲜战争打响后晋升为韩军主力师师长。
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通”,白善烨熟悉汉话,了解中国军队的作战习惯。他撰写的朝鲜战争回忆录,虽因立场原因刻意夸大了韩军战绩,但对志愿军和美军的评价却相对客观。特别是对于作为盟友的美军,白善烨更是多次爆出猛料,其中就包括云山战斗中美军的种种荒唐行径。
云山战斗,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最戏剧性的一幕。中美两大王牌主力因为“误会”迎头相撞,双方直到仗打起来才发现认错了对手。
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对手,那么在云山到底发生了什么,才造成了这一系列的误会?此战之后,美韩这对盟友又为何撕破脸皮,相互指责对方坑了自己?
其实早在刚越过三八线时,韩军和美军就爆发过一次矛盾。
当时联合国军正在筹划攻取朝鲜首府平壤,一开始的计划是由美第1骑兵师担任主攻,第24师负责右翼,英军第27旅作为预备队紧随第1骑兵师其后,而韩军第1师则经开城、延安和海州向安岳方向进攻,扫清后方残敌。
进攻平壤过程中的白善烨(左)正与美空军联络官(右)
这份作战计划怎么理解?当时朝鲜人民军兵败如山倒,平壤肯定守不住,所以美军司令部在制定方案时就耍了个心眼,想让美军立头功,英军蹭个助攻,而韩军就留在后方,不添乱就行。
但这样一来,白善烨不干了。他当时正担任着韩1师师长,看到命令后气得不行,当即跑到美第1军军部请求约见军长米尔本,但得到的回复竟是军长患感冒正卧床休息,不适合见客。
很明显,米尔本是故意的。
米尔本
白善烨也不蠢,虽然他平日里对米尔本毕恭毕敬,生怕惹得这位美军前线最高指挥官哪里不痛快,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攻取平壤那是天大的功劳,韩1师一旦错失,不说白捡的军功章拿不到,在国际上恐怕也要沦为笑柄。
想到这里,白善烨干脆也不忍了,在美军司令部内大喊大叫,冲着前来接待的美1军参谋长范布伦特质问:
“你们为什么这么对我?难道师长连约见军长的权利都没有吗?”
事实证明,闹一闹确实有用,白善烨最终还是如愿见到了米尔本。当时这位美军军长正躺在一辆宿营车的床上休息,看到白善烨过来便起身倒了两杯威士忌,说是庆祝他这一路上打了不少胜仗。
到这里,白善烨又换了一副面孔。他先是将一把缴获来的苏制手枪作为礼物赠送给米尔本,然后又开始委屈诉苦,说自己的老家就在平壤,此战理应冲在最前面,又说韩军中人人盼着亲手收复故土,这关乎一个国家的尊严。说到最后,白善烨甚至已经哭到泪流满面。
别说,这一闹二哭还真的管用。毕竟韩军也是盟友,米尔本也不想双方现在就撕破脸皮,只能答应将美军第24师与韩军第1师的战斗区域进行调换,让韩军加入一线作战序列。
但米尔本不会想到,他这一时心软,会在之后给美军带来多大的麻烦。
不出意外,联合国军在短时间内就攻克了平壤,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继续向北,一直打到鸭绿江边。
平壤战役中,白善烨与师参谋长石主岩、美军第10高射炮团团长海宁
这次,韩军依旧冲在最前面,虽然他们的机械化程度比不上美军,但每个师也配备了近70辆汽车。加上韩军坚信战争即将结束,敌人已经毫无还手之力,所以官兵都想着抓紧时间立功,昼夜兼程,部队的行进速度甚至一度超越了美军。
对于韩军来说,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但事实上,整个朝鲜战争却即将迎来一场彻底的逆转。
1950年10月19日,就在联合国军占领平壤内城的同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彭德怀率领下,秘密跨过鸭绿江,加入朝鲜战场。
所以韩军的捷报和败报几乎是同一时间传来的。
率先抵达中朝边境的,是韩6师的第2团和第7团。这两个团一路赛跑,都想第一个冲到鸭绿江边。也正因为贪功冒进,两支韩军之间不仅留出一个90公里长的大缺口,而且与后方部队的距离也已经拉到了50公里。
结果10月25日清晨,韩6师2团在没有进行任何火力侦察的情况下,意外闯进了志愿军40军118师设在温井的伏击圈。
这一仗打响的时间,其实早于志愿军的预期,因为确实没想到韩军会冲得这么快。但这一仗的结果,完全是一边倒。不到20分钟,韩2团的前卫营就全军覆没。中午过后,整个韩2团基本被打得失去了战斗力。
与此同时,位于一线的韩军几乎都遭遇了志愿军雷霆般的“三板斧”攻势:穿插分割、包围、歼灭。
一时之间,到处都是前线韩军的求援电报。前面的人撤不出来,后面的人更不敢去救。韩8师当时还没遇到志愿军,但师长李成佳在和白善烨的通话中就无奈地抱怨到:
“一听说中国志愿军参战了,官兵们的士气一落千丈。”
自己人靠不住,韩军只能转头向美军求救。
但谁知道消息传到美1军,军长米尔本反倒是来了精神。因为根据美军情报部的“最终判断”,志愿军是绝对不敢参战朝鲜的,米尔本对此也是深信不疑。所以当前线传来韩军败报时,米尔本并不相信是志愿军来了,反而认为是韩军战斗力拉跨,被朝鲜人民军的反击打昏了头。
米尔斗志昂扬,他想趁着韩朝打得不可开交之际,让美军趁虚而入,来一出渔翁得利的好戏。为此,米尔本再三要求前线韩军稳住阵地,并瞅准时机配合美军发动反攻。
韩军想跑,美军想攻,战场又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白善烨又急了,因为他的韩1师日子真不好过,毕竟顶着韩军主力师的名号,被志愿军39军追着打。主力遇上主力,结果却是毫无招架之力,韩1师三个团基本都被打残了建制。
连韩1师的美军顾问都主动找到白善烨苦劝:
“敌军不断地在对我们的防御缺口处发动进攻,情况非常危急,恐怕很难顶得住了。今天不撤退的话,我们将被全部歼灭。”
没办法,白善烨只能又坐着吉普,火急火燎地赶到美1军司令部去找米尔本。战役打响前,他求着米尔本让韩军冲在最前头。战役打响后,他又求着米尔本派出美军掩护,让韩军率先撤退。
如此反差,只让米尔本觉得有些好笑。当然,到现在他仍不相信志愿军参战了。所以韩军要撤,倒也正合了他的心意,这样打到鸭绿江,统一整个朝鲜半岛的功劳全会落到美军头上。
为此,米尔本爽快答应让韩军撤退到清川江一带,并命令美军第1骑兵师提供掩护。
说是掩护,其实就是抢功去的。一开始白善烨还想好心提醒,让美骑1师炮兵指挥官帕尔默要小心志愿军,但帕尔默只是夹枪带棒地回了一句:
“中国人?那些黄种人也会打仗?”
美军前往云山的道路被一座大山分成两边,就这样,美第1骑兵师顺着大山西侧前进,而韩军第1师则从东侧后撤。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天晚上,两支部队的命运发生了替换。
帕尔默哪里知道,他和白善烨换防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志愿军的眼皮子底下进行的。
当时志愿军39军已经秘密包围了云山,准备一举消灭驻守于此的韩1师。虽然战前39军已经得知美骑兵1师在向云山地区移动,但不知道美第8骑兵团已经到了云山。所以在当天下午3点多,战场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时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曾回忆说:
“我前沿观察员发现,云山外围的敌坦克、汽车、步兵开始向后移动,云山街附近的敌人往来频繁……”
对这一现象,39军的判断是敌人要撤退。为了不错失战机,军长吴信泉当机立断,命令部队趁敌人后撤混乱的有利时机,提前总攻云山。下午5点,志愿军实施炮火急袭。10分钟后,39军主力向云山城发起全面进攻。
就这样,美第8骑兵团莫名其妙就成了韩1师的替死鬼。
但最先倒霉的还是韩军第15团,这本是韩1师的先头部队,因为位置太深,所以撤退时被落在后面。39军合围云山时,一开始是兵分三路,东面还留了一个缺口,也就是韩15团的所在地。从上帝视角看,如果韩15团能够原地坚守几个小时,美军或许还能撤出来。
但战斗一打响,韩15团就被39军彻底打崩了,仅剩的一点残兵也溜之大吉,美骑兵8团唯一的生路被彻底堵死。不仅如此,韩1师剩下的11团、12团为了摆脱志愿军追击,一口气打光了整个师剩下的全部1.3万余发炮弹。猛烈的炮火掩护了韩军,但也把志愿军全推到了美军一侧。
这一点,也是战后美韩两方互骂的一个重点。美军责怪韩军只顾自己逃命,拿骑兵8团当替死鬼。韩军则甩锅给美军,说早就提醒了中国人不好对付,你们还硬往人家包围圈里冲,那不是活该吗。
不过,美军也确实不好说韩军拉自己垫背,因为在云山战斗中,拿友军当替死鬼,自己逃命的这种荒唐事,美军也干了。
云山战斗打响后,志愿军和美军才相互“认出”了对方。39军发现自己把美国人包了饺子后,急切地想要把握住这意外之喜,三军用命,战士们各个奋勇争先。相反,战场另一边的美第8骑兵团,就完全陷入了一种“不会打仗”的窘境。
要说美军在得知对手是中国人后,虽说有些惊讶,但也不至于乱了阵脚,因为他们很清楚志愿军的火力很差,纸面实力甚至比不上拥有坦克的朝鲜人民军,所以按道理不难对付。
但事实是,这种错误的思维,害惨了美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第8骑兵团3营,在被困云山后,这支部队相当沉得住气,他们把卡车一辆挨一辆的排好,士兵则睡在卡车的驾驶室或者车厢里,安安静静地等待着上级撤退的命令。
结果就当美3营的大部分士兵还沉浸在睡梦中时,39军的一个连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上阵地,成功越过警戒线。战斗在突然间打响,那种场面是美军从未见到过的,一名美军中尉后来曾回忆到:
“有人叫醒我,问我是否能听见一群马在奔跑。几分钟后,我听到了军号声,四面都是一片火海,接着一群模糊不清的人影好像从天而降,并马上向他们所发现的任何人射击和拼刺。”
一个营被一个连打得溃不成军,面对志愿军的夜袭和近距离搏杀,美军毫无招架之力。3营直到伤亡过半后才想起来收缩战线,把坦克、汽车放在前面当掩体堵路,同时用尽一切通讯工具向外界求援。
“敌兵冲入我们阵地了!”
“敌军爬上我们坦克了!”
这是白善烨在美第1骑兵师师部的无线电台中真实听到战报,他本来是去和骑1师师长盖伊商量换防的事情,结果却意外得知了两个噩耗,一个是他的15团几乎全军覆没,一个是美第8骑兵团在云山被包围,其中第3营更是朝不保夕。
仗打到这个地步,战场的主动权已经完全掌握在志愿军的手里。骑1师师长盖伊一开始还想着命令第5骑兵团去营救第3营,结果就被擅长围点打援的志愿军又教训了一顿,第5团整整一个下午都没有突破志愿军的防线,反而搭进去350人的伤亡,团长约翰逊上校甚至还被炸成重伤而死。
随着战情恶化,美军面临的几乎是一个死局。去救第3营,不仅救不出来,反而救援部队会不断搭进去,而且时间一旦耽误,整个骑兵1师,甚至是第1军,都会被战线不断前推的志愿军包了饺子。
也正是基于这种判断,美1军军长米尔本下达了一项荒唐的命令:
“放弃对第3营的救援,让他们自行突围。”
在战后的回忆录中,无论是米尔本还是盖伊,都对这项命令提到了“难过”一词,说放弃第3营师无奈之举。但事实是,美军放弃第3营,除了确实打不过志愿军外,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需要一支部队来拖延时间,为掩护美军主力撤退当替死鬼。
美军向来把“不放弃任何一名战士”标榜为传统,但在和志愿军的第一次交手中,这项传统就被证实为多么讽刺。韩军把美军当替死鬼,美军又放弃第3营,而这种极致的利己思维,还在向下延续。
当被志愿军围成铁桶的3营看到友军飞机出现,并空投下作战命令时,每个人都以为等到了希望。但谁也不会想到,米尔本的命令里只有一句话:
“现在就剩下你们自己了,由你们自己决定是否撤退。”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救不了你们了,要逃命还是做俘虏自己做决定吧。
意识到身处绝境的第3营,很快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那就是抛弃自己的战友,自己逃命。3营的坦克连率先开溜,把步兵直接暴露在志愿军的火力之下。然后紧跟着步兵也跑了,把200多名伤员遗弃在了阵地上,其中包括负伤的营长奥蒙德少校。
不过,第3营突围的官兵基本都在之后的战斗中被志愿军消灭,反倒是那些成为俘虏的伤员,最终都活了下来。
整个云山战斗,志愿军重创美骑1师第8团和韩军第1师15团,毙伤俘敌2000余人,其中美军1840余人。美第3营损失近700人,在战后番号直接被撤销。
当云山战败的消息传回美国,报纸上甚至登出了“美军第8骑兵团与韩军第1师全军覆没”这样的标题。1968年,当白善烨任驻加拿大大使时,曾在美国见到过一位美军上校的夫人,她说当初从广播里听到有关云山的消息时,哭了整整一夜,因为大家都在说在朝鲜的美军全完了。
云山战役后,美军第10高射炮团官兵在做祈祷
云山是中、美、韩在朝鲜战争上第一次正式交手,而三方的评价又各不相同。
在回忆云山战斗时,白善烨对美军和志愿军的评价都很高,认为:
“当时,美军的各级军官都是相当优秀的,无论是战术能力还是责任感,都是世界一流的,但美军士兵的素质与军官相比就差远了。而中国志愿军经过抗日战争和内战的历练,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技巧。”
而美军则是一褒一贬:
“志愿军的火力虽然不强,但熟悉夜战,战斗力非常强,而韩国军队不堪一击,他们的迅速崩溃拖累了美军。”
当时担任志愿军副司令的邓华,也在自己撰写的《云山战斗经验的基本总结》中对美韩有过一段评价:
“美军坦克和炮兵的协同作战是其冲击力的主体,空军对地攻击的能力很强。但其步兵较弱,过于怕死,缺乏勇敢进攻和死守到底的精神;喜欢白天行动,不习惯夜战和近战;如果断绝补给就会丧失战斗意志。韩军新兵较多,战斗力弱,缺乏训练。就师级作战单位而言,火力和战斗力不及美军三分之一,但具备一定的战斗精神。”
不过有趣的是,中、美、韩三国的官方回忆录对于战役细节的描述可能因为立场原因,存在很大差异,但有一点却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三方都认为联合国军在云山的惨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总司令麦克阿瑟的盲目自大和独断专行,他完全低估了志愿军的实力,对中国人的轻视也最终让他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