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听不糊说
他是一个魁梧的山东大汉,还是一个堂堂的一团之长,竟然不能控制自己。
人们常说人生就是一道选择题,偶尔有个机会,如果没有正确把握,有可能会后悔一生。所以古人云: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当然说的没错,然而现实中往往会造化弄人。今天就来讲一个团长的故事。

本故事虽已过去了很多年,但当事人和他的部属尚在。目前分散在全国各地,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隐去姓名,就尊称这位团长姓张吧,另外我在此声明,本文没有任何的贬低意味。
我是1985年底入伍的,这位团长是1985年初离开的,他的资格比我老的多的多。我根本就没资格与他相提并论。故事也是在后来我也到他原来的团部(后为一个营)工作时听他的原有下属讲述的,听说是山东老乡 。
话说这位张团长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约是1981年),奉命组建新的地空导弹团,团部建设也由他负责,因为我们知道80年代的地空导弹兵属于要地防空,所以所属部队多在要地周边。
此团下辖的三个营都在辽西方向。故上级的初步方案是选一个离要地不远的县城建立团部。这样方便与上级的通讯指挥,另外交通方便之外,也有照顾到部队官兵的生活,当然也可以解决一下随军家属的就业问题。
那时可不像现在军人的工资高,生活压力小。且随军家属。大多数都是农村出来的,文化水平低,没有技能。所以随军家属的就业基本上是靠地方政府的安排。像这种新建的团部肯定也没有自己的工厂或者是相应的就业机会。
但团长考虑部队建在县城里。除了正常的节假日请假外出人员之外,每天晚上下班之后的单身官兵保不齐会私自外出。久而久之部队管理,军民关系难免会产生问题,所以他就没有同意。
好在上级也认可了他的想法,于是提出了第二个方案,就是在县城,一两公里的郊外建立团部!这团长一听,这方案还不如第一方案。
官兵们初期还好奇,外出的多,时间长了,可能好奇心也就消失了,要是建在郊区,那官兵的好奇心将更大,想方设法外出的会更多,所以他又没同意,这样第二方案也被他否决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经他推荐,团部最终决定建在距县城10公里左右的一个山腰上。
团部是1982年开始施工的,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营房建设完毕,因为地处半山腰,场地要平整,团部指挥所,阵地,直属分队宿舍,家属院都需要建设,所以直到1983年,部队才入驻,然而进驻时间不到两年,一件让他终身后悔的事就发生了。
我们都知道1985年我军进行了百万大裁军。我们地空导弹兵也根据要求进行了整编。当时有两个地空导弹团,合编成一个导弹旅。
本来上级的意思是以他的团为主,将旅部设在他的团部,因为另一个团的团部在沈阳。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之外。面积还相当大,又处于市区中心。听说沈空的领导,早就有意将该团迁出,安排其他部队进驻。
但是后期经过综合考虑,上级还是决定,以另一个团的为主。因为这个团部实在是太偏了,指挥协调,工作配合以及官兵生活等诸多问题,都不好解决,因而他也失去了晋升机会。
可能有些网友认为团长晋升旅长,也不过就差半级。但是我们地空导弹部队不是野战部队,军、师、团,营,连,晋升区间很大,我们的最高领导,也就是地面防空部的部长也只是正师级。军区空军的处长,是副师级。
在1985年整编之前,北空有地空导弹师,沈空没有,所以当时副师级,也就是我们地空导弹兵晋升的天花板。
另外,新组建的旅,除了他的三个营归属外,机关各部门及科室都不是他的班底,可能出于各种因素,他也没有再当副旅长。
也许是后悔吧,他自己提出了转业,临走时听说那么魁梧的山东大汉,控制不住自己,挥泪而去。
真是一声叹息!多少无奈!消失在时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