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信用证市场规模变化(1999-2024)

票风流笔记 2024-12-13 07:28:45

近几年,市场对于国内信用证的关注度明显升温,但似乎大家对于国内信用证的发展历程和市场规模变化缺乏了解,本文将结合国内信用证的发展历程,为大家展示历年来国内信用证市场规模变化。

一、起步阶段(1997年—2008年)

1997年,参考《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简称UCP500)制定的《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颁布实施。初期由于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对国内信用证较为陌生,头两年未发生一笔业务。1999年,中国银行山东滨州分行作为开证行开立了全国第一笔国内信用证。

此后,考虑到国内信用证环节多、手续繁琐、技术复杂,而且费用相对高,也没有转让流通性,国内信用证业务开始缓慢发展。2006年,全国国内信用证开证金额为805亿元,2007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08年开证金额为1281亿元,仅占当时银票承兑金额的2.0%。

二、高速发展阶段(2009年—2012年)

2008年年底,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刺激举措,其中包括“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在此背景下,银行信贷开始大规模扩张,包括国内信用证业务和票据在内的贸易融资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

2009-2011年,国内信用证开证金额连续三年保持超高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71%、155%、113%,并于2011年国内信用证开证金额达到1.19万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2012年,国内信用证开证金额继续增长至1.70万亿元,增速依然高达43%,占当年银票承兑金额的10.9%。

三、创新与监管治理阶段(2013年—2016年)

在“四万亿计划”的刺激下,银行大力扩张信贷,但却遭遇了“贷存比”的硬约束,无论是票据还是国内信用证,都出现了各种逃避信贷规模的手段,这也为票据和国内信用证的后续发展埋下隐患,随之而来的就是监管规范治理。

2013-2016年,国内信用证业务量由此前的高增长快速回落,2013年国内信用证开证金额为1.71万亿元,与上一年基本持平;2014年开证金额增长23%突破2.10万亿元,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2015年开证金额下降7%至1.96万亿元,2016年增长11%重新来到2万亿元以上。

四、规范发展阶段(2017年—2024年)

2016年4月27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新版)([2016]第10号公告),新规在业务主体、适用范围、开证保证金、期限、开证行付款独立性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包括扩大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适用的范围,由商品交易扩大到服务贸易,明确了国内信用证可转让,取消了保证金比例的硬性规定,信用证付款期限由6个月延长为一年。新规于2016年10月8日起施行,此后国内信用证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7年,由于国内信用证最长期限由6个月延长为一年,信用证开证金额大幅下降27%至1.58万亿元,自此之后,国内信用证开证金额再次回到增长通道。2019-2023五年间,国内信用证开证金额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是17%,2023年开证金额增长21%至3.61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占当年银票承兑金额的13.3%。2024年,国内信用证开证金额有望突破4万亿元大关,依然保持较快增长。

0 阅读:9
票风流笔记

票风流笔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