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幻象:盈利报表背后的“债务魔术”
万科2023年财报显示的13亿元界的净利润,实则是财务美学的巅峰之作。
通过资产证券化将574亿元表外负债移出资产负债表,利用合营企业亏损分担条款转移风险,再配合“开发贷转经营贷”的期限魔术——这些财技在行业上行期是锦上添花,
在下行期却成了饮鸩止渴。当2024年到期债务规模突破3000亿元时,所有腾挪空间瞬间清零,露出“明斯基时刻”的狰狞面目。
这种“技术性盈利”的破灭,戳破了地产行业最后的遮羞布。
正如某TOP10房企CFO私下坦言:“我们现在做财报就像在雷区跳舞,每一步都得精确计算哪些雷可以暂时不炸。”
二、政策悖论:ICU里的“抢救性输血”
2023年看似克制的政策调控,实则是精准的“债务置换手术”——允许房企将高息美元债置换为低息境内债,本质是用国家信用为房企续命。
但这场手术成功的前提,是患者自身造血功能尚存。当2024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再降18%,所有政策工具都成了向枯井注水。
最新出台的“白名单”和“项目纾困基金”,本质上是在开发商与地方政府间架设债务转移管道。
深圳地铁接管万科绝非救市,而是防止国资流失的止损机制——深铁持有的万科股权已浮亏超200亿元,与其烂在市场上不如装进体制冰箱。
三、混改困局:当民企基因遭遇体制代谢
万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验,在行业上升期是“金手铐”,在下行期却成“铁枷锁”。
深圳地铁2017年入局时,万科ROE高达22.8%,深国资看中的是资本增值红利。
而今万科净资产收益率跌至3%以下,深铁不得不启动“行政接管”来守卫国有资产安全。
这种基因冲突在组织架构层面爆发:万科管理层想断臂求生打折卖资产,国资股东要求“防止国有资产贱卖”;职业经理人建议暂停拿地,体制内董事坚持“维持市场信心”。
最终呈现的荒诞画面是:万科一边宣布全年交付28.9万套新房,一边被供应商挂出“万科还钱”的横幅。
四、行业终局:从“支柱产业”到“不良资产处理公司”
房地产行业的坠落曲线,与日本1990年代的地产泡沫破灭形成镜像。
但更残酷的是,中国房企没有经历完整的市场化出清过程:恒大们被装入“坏账银行”,万科们被收编为“城市服务商”,暴雷项目被打包成REITs产品——这套“社会主义特色风险处置”模式,正在将整个行业改造成巨型不良资产处置机构。
某AMC高管透露,他们接手的房企资产包平均折价率已达75%,但依然无人问津。
“这些资产就像超市里的临期食品,打折不是问题,问题是根本没人来逛超市了。”
结语:
万科的坠落不是偶然的失足,而是时代齿轮转动的必然。
当深圳地铁的轨道工程师开始研究万科财务报表时,当住建局干部在工地现场学习债务重组方案时,这个行业最后的体面已然瓦解。
房地产的终局早已写就——它不会轰然倒塌,只会慢慢蜷缩成资产负债表上的一行减值计提,最终变成经济学教科书里的一个警示案例。
s36n83s7
[点赞]同胞们,大家切记, 不要急于买房! 那怕是结婚买房,也请等等再买, 开发商有巨额负债, 它们扛不了多久, 房价、贷款利率还会大降!
阳Z
好文
123
现在的地产公司明智的话,就是转型,停止新项目,处理原有资产或剥离原有地产资产,躺平或者转型。
SJSIR
最后的结尾转折精妙
吾爷
人口三亿,房价三千,家家豪宅,人人富有,这才是未来我国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