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遵义上投出关键一票,临终前留下一句话:毛主席北上没叫上我

二黑历史 2025-01-22 16:22:39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同志,他的名字很少被人提及,关于他的事迹也逐渐不为人所知,但曾与他并肩作战过的战友,名号却一个比一个响当当,比如毛主席、周总理、彭老总等。

他是红军中重要的政治工作者,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选择主动远离政坛,离开有着“共产党心脏”之称的中央党校,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位有着如此传奇经历的人就是李卓然同志。

1919年底,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进步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李卓然也是其中之一。他在欧洲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1925年秋,根据组织安排,李卓然和邓小平等人辗转来到苏联留学。期间,李卓然学习刻苦,工作能力出色,熟练掌握了英法俄三种语言。

1930年春,李卓然带着两大兜子俄文资料回到上海,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开展兵运训练工作。期间,在周恩来的建议和请求下,李卓然主持编译了苏联红军的政工条例、条令,这也成为了我军参考的第一部条令,为我军的建设和政治工作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1年,李卓然被安排到中央苏区工作。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听说上海中央派来了一位留过学,专门学过军事的同志,十分高兴地欢迎了他的到来。

简单寒暄后,毛主席便问他说:“你打算如何开展工作呢?”

李卓然想了想,回答道:“我刚来这里,要先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一下情况。”

李卓然的想法跟毛主席的观点不谋而合。5月,李卓然出任毛泽东办公室主任。在与毛主席密切接触的几个月里,李卓然不仅进一步理解了毛主席的思想和政治理论,而且还从毛主席那里学到了工作方法。

在短暂的时间里,毛主席和李卓然建立了良好的友谊,这也为他们日后成为更密切的伙伴奠定了基础。

这一年秋天,李卓然便被调到赣县担任县委书记,负责当时正在开展的肃反工作。

因为当地负责人简单粗暴的行事风格,严重影响了党和毛主席在广大军民中的威信,导致矛盾异常尖锐。李卓然来到赣县后,对过去肃反工作中的错误进行了抵制和纠正,逐渐缓解了苏区军民的矛盾。与此同时,李卓然积极开展群众工作,扩红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随着李德、博古等人的到来,毛主席在党内的地位逐渐被挤到边缘地带。第四次反“围剿”时,毛主席被撤销了红军总政委的职务。李卓然得知情况后,还专程赶来看望毛主席,并向他传达了广大指战员对他的思念。这让毛主席十分感动。

1934年9月,李卓然调任红五军团党政委,搭档军长董振堂开展工作,率领红五军团全体战士在前线浴血奋战。

10月中旬,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做出了战略转移的决定,踏上了长征之路。

红五军团承担起了保卫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安全的重要任务。李卓然和董振堂率领的红五军团一直在后面打阻击,一路边走边打。

12月底,红军已经从最初的8万多人剩下了3万多人。惨烈的现实令广大指战员对“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指挥更加不满。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13日深夜,李卓然收到了通知参加遵义会议的电报。李卓然连夜出发赶往遵义。

来到遵义后,李卓然首先看望了毛主席,正患了感冒的毛主席看起来脸色不太好,但他却十分认真地听取了李卓然的汇报。李卓然直言不讳地指出:“军中现在可以说是怨声载道。”

毛主席笑着问道:“对领导不满意了?”

“是”。李卓然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毛主席点点头,对他说道:“那就请你代表红五军团在会上发个言,讲一讲。”

1月16日,李卓然在会上发表讲话,他从一名一线指挥员的亲身经历出发,开门见山地对“左”倾错误路线进行了批评,并明确提出撤换领导的请求,同时代表广大红军指战员请毛主席出来指挥红军。在这一关键时刻,李卓然的发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后,出席遵义会议的二十人中,有十六位投票支持毛主席,而只有凯丰坚持将票投给了李德、博古。参加会议的李卓然自然也投下了这关键的一票。

遵义会议后,在毛主席、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红军终于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于1935年6月,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

然而,在北上还是南下的问题上,中央内部迟迟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张国焘更是借着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一再反对中央制定的北上政策。

在这一背景下,周恩来将李卓然派去红四方面军中开展政治工作,希望能够加强内部团结。尽管任务艰巨,李卓然还是表态服从中央安排。

就这样,李卓然来到了红四方面军做政治工作。8月,两个方面军分左右两路军北上,李卓然和张闻天、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中央机关都在右路军中。李卓然负责在前面开路。

然而,行军途中,张国焘再次反抗中央北上的命令,并暗地里要求在右路军的陈昌浩率军南下。

为避免红军内部发生冲突,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连夜率领右路军中的红一、三军团先行北上,不再等待左路军会合。

李卓然虽然当时也在右路军中,但因为他当时已经在红四方面军任职,因此没有接到中央通知他北上的命令。等他得知毛主席等人已经先行北上的消息后,想要赶上同行已经来不及了。

最终,李卓然不得不随张国焘南下,途中,李卓然同朱德、刘伯承站在一起,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行径展开了抵制和斗争,有力维护了内部团结。

最终,在张国焘的错误领导下,红四方面军屡战屡败,不得不同意北上。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结束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没能跟随毛主席等人提前北上,成为了李卓然一生的遗憾,直到心脏停止跳动的前几秒,李卓然还清晰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毛主席北上没有叫上我。”

中共中央当初没有通知李卓然,完全是出于大局考虑。毛主席对他的能力还是十分信任和看好的。

新中国成立后,李卓然在东北工作,同高岗搭档工作五年之久。1954年,在“高饶事件”中,李卓然并没有受到影响。这是因为当时毛主席说了一句话:“高岗不信任李卓然。”

1955年,李主任被任命为马列主义学院(中央党校前身)院长,但仅仅半年后,他便不顾邓小平、刘少奇几次长谈挽留,主动辞去了这一职务,就连毛主席为此生了气也还是坚决离开了。

参考资料:《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党史纵横、湘潮2013年6期、湖南日报

1 阅读:150
二黑历史

二黑历史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