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有功,少晋中。”这是1955年毛泽东看到军委关于评衔授衔报告,专门为皮定均写的批示。
毛泽东一般很少干预下属的工作,但如果有错误的地方,毛泽东也会一针见血地指出,从而给了皮定均一个公正的待遇。
可惜的是,在中原突围立下战功的皮定均却未能战死沙场,也未能寿终正寝,而是死于一场空难。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中原突围建奇功1946年春夏之交,暑气渐来,蝉鸣四起。
华夏大地并没有因日军的败走而摆脱战争的阴霾,国共两党的分歧越来越大,谈判桌上的争吵声也不经意间高了几个分贝。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外交的胜利也需要实力的砝码。
国民党为了能够压制中共,利用停战和谈之机,调遣了11个军26个师,共计30万兵力,构筑了碉堡10万多个,以“猪将军”、郑州绥署主任刘峙为总指挥,紧紧包围着中原军区,将其围困在宣化地区,妄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
中原军区由三支部队组成,分别是李先念的新四军第五师、王震率领的八路军359旅和王树声率领的河南军区。
蒋介石断绝了对中原地区的粮食供应、医药等物资供应,还不允许中原军区迁移到别处。
面对中原军区的严峻处境,中央十分关心,派遣了周恩来、董必武同国民党交涉。
5月3日,周恩来抵达重庆,随即在记者招待会上驳斥了国民党散布的“中原无战事”的谎言,还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停止对中原军区的进攻,以免牵动全局,发展为全面内战。”
国民党可以不听周恩来的警告,但不能不听美方的建议。
美国出于自身利益,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想看到中国内战的爆发,就对蒋介石发出了警告。
无奈之下,国民党只得被迫接受建议,组成国、共、美三人小组,前去宣化店视察。
其实,周恩来利用舆论是来了招缓兵之计,他深知和平已无可能,就是想通过三人小组,向李先念、王震、皮定均等人当面传达中央的指示。
6日早上,大雨滂沱,道路泥泞,周恩来顾不得这些,来到宣化店街上的中原军区司令部。
听完了大家的发言,周恩来嘱咐大家道:“国民党反动派有两手,一手文的,一手武的。不管是文,是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消灭中原军区。我们也必须要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
大家一听,纷纷开始慌张起来,七嘴八舌问道:“周副主席,那我们该怎么办?”周恩来语重心长继续地说:“你们不要怕,也不要指望谈判,绝对不要幻想国民党发善心,一定要设法用枪杆子突围出去!”
随后,周恩来同李先念、王震、皮定均等人就突围路线、作战方案、兵力部署、山水地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6月21日,中原军区向中央报告:决定月底开始突围,具体的计划是:
1.北路,由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率中原局、第二纵队(欠一旅)和359旅共有1.5万人,向西挺进。
2.南路,王树声带领第一纵队(欠一旅)及第二纵队一个旅共1万余人,和北路突围部队平行向西突围。
3.东路,由皮定均率第一纵队第一旅7000余人,向东佯攻三天,掩护主力向西突围。
从部署中,很明显能得到这样一个信息:皮定均所部是作为弃子,要承担起掩护主力突围的任务。
弃卒保军是常有的事,正如当年湘江战役中殿后的红三十四师一样。
反正上级交给皮定均的任务是向东佯攻三天。三天一过,就可以便宜行事,想到这,皮定均咬了咬牙,答应了下来。
皮定均在和政委徐子荣商议后,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疑兵战术,迅速向西南行军15公里。
一路上,皮旅故意不停掉东西、辎重,伪装挖坑做饭,营造一种溃逃的假象,成功完成了任务。7月3日,皮定均所部抵达金寨吴家店。
在这里休整了三天,还得到了中央的电报。毛主席在电报中只有四个字:“快走,快走!”
虽然只有四字,却成为皮定均的指路明灯。
这意味着,皮定均所部不用考虑主力部队,可以只管自己突围了,也就释放了双腿双脚,可以自由行动。
7月20日,皮定均带着几千余人,成功抵达预定目的地苏皖解放区。
一路上,途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横跨2000里,24个昼夜大小激战23次。
最重要的是,在中原突围整个战役中,皮定均不仅仅完成了任务,还成建制保存了队伍,只损失了2000人,为解放军保留了最后的颜面。
死于空难建国后,皮定均还参与了抗美援朝战役。1955年授衔时,重情义的毛泽东没有忘记皮定均的功劳,亲笔指示皮定均应为中将。
当时皮定均年仅41岁,是解放军最年轻的中将。
后来,皮定均还担任了多项要职,中苏关系恶化时,皮定均身为兰州军区司令员,密切注视着北边的一举一动。
70年代,各大军区换防,皮定均和韩先楚对调,来到了紧张的福建,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和台湾隔海相望。
从皮定均就职的区域来看,无一不是最容易爆发战争的第一线地区。
因而可以判断,皮定均的确受到了中央的重用。
然而,也许是肩上背负着重任,导致皮定均不敢怠慢,一心一意扑在部队上,导致了空难的发生。
1976年7月6日,福州军区作战部给福州军区空军指挥所下达了一项任务,说皮定均要到东山岛视察军区越海攻台登陆演习,详细的路线是皮定均先从福州乘“伊尔-14”型飞机飞抵漳州,再换乘“米-8”直升机到东山演习场。
这场演习规模庞大,是自1966年以来最大的一次。
5月,演习部队就开进了东山岛,北京还派了许多军事观察员,似乎有督阵的架势。
所以,皮定均不敢松懈,即便他还在医院治疗青光眼,但还是要亲自指挥这次演习。
命令由专管演习的李振川下达,传到了米-8飞行大队。7月6日下午,米-8直升机机组确立了飞行线路和飞行高度。
可次日,天气不佳,大雾弥漫,不能按原计划进行,就请示了李振川。
“怎么办?”这是李振川脑海浮现的第一个问题,考虑到皮定均不顾眼疾,也要指挥演习。
李振川就于9点50分,布置机组改变了航线和高度,采取云下沿着公路飞行。
10点38分,皮定均平安降落在漳州机场,见到了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蒋亭和李振川。
三人简单吃了便饭,席间,蒋亭和李振川委婉劝道:“今天,天气不好,视野很差。现场有两个积雨云,云底高400米,不如明天再走。”
皮定均一听,就不愿意了,说:“我看,是可以走的,明天有点来不及了,不能让中央军委的同志干等着。”
蒋亭和李振川一看自己说话不管用,就叫来了气象观察员。
气象员向皮定均报告:“东山有一、两个积雨云,还打着雷;漳浦方向则有五六个积雨云,下着阵雨,降落场云底低于400米,不利于飞行。”
但皮定均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说今天就走。
无奈之下,李振川只好说:“天气不好,我陪首长一起去,实在过不去,就准备返回来。”随即,两人登上了米-8直升机。
10时58分和11时6分,漳州指挥所两次询问飞机高度,空中回答了云底高度后,称“在云下能见飞行。”
然而,天公不作美,六七月的天,如顽童的脸——说变就变。11时12分,牛犊山空军作战小组就和直升机机组沟通,说:“天气很坏,下着大雨。”
11时15分,空军作战小组接着问:“我看不到你了,你是不是在绕飞。请你和漳州指挥所联络。”
直升机机组再也没有回话,由于飞行高度过低,雷达图上也无法进行观测。失去了联系,找不到军区司令,这是个紧急大事。
部队和地方同志一同派出人员开始搜寻,几个小时才在海拔580米的灶山上发现了米-8的残骸。
皮定均一行13人(含机组5人)全部遇难,其中还包括皮定均的儿子皮国宏(刚刚大学毕业)和空军第八军副局长、演习总指挥李振川。
7月8日,皮定均的遗体被运回福州。失去至亲的皮定均的爱人张烽,得知飞机失事的过程,提出了自己心里的疑问。
张烽的心情可以理解,这次空难的确有很多疑点需要解答,军委也相当重视此事。
次日中午时分,军委就派出了总参谋部总参谋长杨成武、总政治部副主任梁必业、总后勤部副部长张震组成联合调查组前去调查。
调查组会同福州军区相关同志,勘察了现场,询问了专业人士,于7月11日写出了《关于皮定均乘坐米-8直升机失事情况的报告》,上交了中央军委。
在报告中,空难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根据当时的气象条件,本不适合起飞,不符合飞行安全要求。
二是这次飞行的组织指挥和地勤保障的工作出现了不少漏洞。
为此,中央也是吸取了教训,痛定思痛定下了一条硬性规矩:非特殊情况,非工作需要,一律不准动用值班飞机,防止意外情况的出现。
遇难一周年之际,《解放军报》在头版报道了皮定均的骨灰由专机从福州运送到北京,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消息。
这一刻,皮定均才算入土为安,可以和死去的战友举杯共饮。
结语:一生戎马行,丹心为人民。原是放牛娃的皮定均一路跟党走,逐渐成长为一员骁将。
结果却以“出师未捷身先死”草草离场,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最近,伊朗总统莱西也是因为直升飞机失事而遇难,这就更令人深思,乘坐飞机时一定要密切关注天气,切不可因多赶那几分钟而强行起飞,误了卿卿性命。
参考资料
《中将皮定均:中原突围建奇功》 铁军·纪实 李业坤
《党史博览》 2011年第11期
《两个命运之决斗:自卫反击》陈庆喜 中国文史出版社
皮将军的事绩很传奇,但不是解放军最年轻的中将,他老人家当时41岁了。张池明将军,刘西元将军,谢有法将军,还有一位周志坚将军才38岁,都是开国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