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康乾盛世的康熙帝能否被称为真正的千古一帝?

小毛看历史 2023-06-10 22:57:01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即我们耳熟能详的康熙帝。康熙帝八岁便登基,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少年时期的康熙帝就生擒鳌拜,得以真正执掌大权。

而后整顿政治,还恢复了内阁制度。康熙皇帝的传奇一生:他平定三藩之乱,经历澎湖海战而后统一台湾,铁血手腕挫败沙俄,三征葛尔丹。但是康熙皇帝晚年倦怠政事,而且“九子夺嫡”事件也对康熙皇帝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影响。那么,有功有过的康熙皇帝是否能够担得起“千古一帝”的称号呢?

能够入选“千古一帝”的都有哪些?

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共诞生过422位皇帝。在这422位中,有被多数人称赞为千古一帝的寥寥数几,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还有一位便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在这十位之中,最能为广大群众所认可的应该就是秦始皇嬴政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而后,书同文字,车同轨,为以后的封建王朝的建立绘就了一个美好的蓝图。而且还修筑了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在秦始皇身上诞生了太多的第一次,可以说,他是一个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人。

其中的汉武帝刘彻以及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也都是被很多人认可的,他们或者建立了一个太平盛世,或者结束了纷乱的战争。而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一直以来人们对他都是贬褒不一。有人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有人认为他根本担不起这样的称号。

所以,我们今天就要从他在位做过的政事来评价,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做过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生擒鳌拜,平定三藩之乱,通过澎湖海战来统一台湾,击退沙俄维护国土,更是三征葛尔丹维护统一。

生擒鳌拜

康熙帝即位时年仅八岁,先是丧父,十岁时丧母,之后便是四辅臣联合辅政的局面,不过这个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他们之间因为利益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和争斗,在争斗中逐渐胜出的是鳌拜。之后鳌拜逐渐擅权,渐渐居功自傲,暴露出自己的野心。由于鳌拜的专权,康熙帝处处受制。康熙六年(1667年)是对于康熙帝这一生极为重要的一年。

这年的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康熙帝正式亲政。而七月十七,鳌拜擅杀一直与自己不对付的苏克萨哈,此时,康熙帝意识到鳌拜将是自己真正亲政路上最大的障碍。

康熙帝开始经常召集一些会武功的少年在宫中为他作“布库”之戏,这是康熙帝想要扳倒鳌拜的开始。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鳌拜进宫觐见康熙帝,随后便被“布库”之戏的少年逮捕。可见鳌拜当时十分狂妄自大,自以为康熙帝拿他无可奈何,所以敢独自进宫觐见。康熙帝正是利用了他的这一心理,才能很轻易地将他拿下。随后康熙帝诛杀其党羽,将他软禁。之后,康熙帝实操朝政大权。

康熙帝在年少时就能想出如此策略生擒鳌拜,可见他心思缜密,也是一个有勇有谋之人。

亲政后的康熙帝与很多勤勉的好皇帝一样,澄清吏治,广开言路,禁止圈地,因此人口速增,也成就了一派盛世景象。不过相比他在国内,他在对外战争及平定边疆蛮族上的表现显得更为亮眼。

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朝堂上引发了关于“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听取各方意见,下了“撤藩”的命令。七月,吴三桂请旨撤藩,但在十一月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随后更是直接派军进攻湖南,一石激起千层浪,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福建耿精忠等人也迅速倒戈,霎时间危在旦夕。

而康熙帝坐怀不乱,坚决打击吴三桂,对他的同党进行招抚,以此来瓦解吴三桂的势力。随后,将湖南作为重点进攻对象,重用汉军。直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陕,闽,粤以及江西先后平定,吴三桂退居湖南,其失败之势已成定局。

随后,叛党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三藩之乱只剩吴三桂一方苦苦支持,吴三桂节节败退,吴军士气全无,为了鼓舞士气,重病的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称帝建国,国号为周。

但这丝毫没有改变吴军的颓势,吴三桂不久病死,孙子吴世璠继位,吴世璠自然比不得吴三桂,周国皇帝新丧,士气颓丧,再清军猛攻下节节败退,吴世璠下令收缩势力,巩固云贵基本盘。这就导致,湖广,四川之地轻松被清军收复,1681年,吴军大本营昆明被攻破,吴世璠自杀,至此,三番之乱彻底被平定。

绵延8年的战乱,对西南造成很大影响,清军经此,战斗力也有所提高,也锻炼出一批对康熙衷心的将领,康熙也再平三番后,彻底掌控军权。

康熙帝自小便被人称赞聪慧,并且熟读兵法,这样才能在地方出现叛乱时稳定朝政,迅速做出反应,精确打击,临危不乱,这才是一个帝王应该有的大智慧。

统一台湾

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收复台湾被提上日程。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康熙帝的心路历程,在平定三藩之乱中他提拔了一批出色的将领,并且将士们有了大胜仗的信心。在台湾,郑经参与三藩之乱未果,回到台湾整日不理政务,沉迷酒色,他的岳父冯锡范窃取权力,主理朝政,郑氏官员的向心力开始动摇,至此,郑氏政权开始走向衰落。因此,这是一个收复台湾的好时机。

但是朝廷上却对收复台湾产生了不一致的意见。一些人反对武力收复台湾,认为刚刚平定三藩之乱,不易继续战争。而一部分内阁大学士坚定地认为此时不收复台湾,必定后患无穷。于是康熙帝听取各方意见,最终决定进军台湾。

事实证明,康熙帝的决策是相当正确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在澎湖海域围剿郑氏势力,这就是著名的澎湖海战,这场战争双方打的有来有回,但最终还是清廷获胜。澎湖被清廷收复后,郑氏无力进行困兽之斗,只得投降。康熙帝解决了台湾延续二十二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台湾府,正式收复台湾。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也促进了台湾的经济文化发展。

挫败沙俄与三征噶尔丹

如果说康熙帝对国内的战争运筹帷幄,那么在与沙俄的战争更能看出康熙帝的帝王气概。

顺治元年,清军入关,沙俄远征军就多次侵犯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人民不堪忍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下令沙俄侵略者撤离我国领土,但沙俄不予理会,这也坚定了康熙帝出兵驱逐的想法。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帝命都统彭春进军瑷珲,攻克雅克萨城,随后派兵驻守瑷珲,并加强防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再次进犯。康熙帝震怒,即刻下令反击。期间爆发了著名的“雅克萨之战”,清廷胜利已成定局。

雅克萨之战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双方缔结了《尼布楚条约》,明确划定双方边界,维持了我国黑龙江一带数十年的安定。当然《尼布楚条约》是否平等是仁者见仁的事。解决完沙俄,就只剩下噶尔丹了。

噶尔丹是准噶尔蒙古首领,康熙时期,实力强盛,威亚整个西北,因进攻归附清朝的喀尔喀蒙古,被康熙三次征讨,最后经过多年战争,噶尔丹病死,准噶尔降服,漠西漠北被纳入清廷版图,初步奠定了西北边疆,保证了西北几十年的和平,为后来乾隆彻底平定回乱奠定基础。

准噶尔被征服后,基本没有大的战争,清廷开始休养生息,但北方和江南,传统人口核心区,一直没有受到大的骚扰,所以人口和经济恢复很快,也因为番薯这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康熙晚年,中国人口恢复到了1.5亿。

康熙在位61年,奉行轻徭薄赋,多次减免租赋钱粮,还改革了丁银征收制度,实现了地丁合一,种种都导致人口和经济恢复到了明末水平,也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康熙作为绵延100年的康乾盛世的开创者,被称为千古圣君。死后庙号更是称为清圣祖。但是,与很多帝王一样,康熙帝晚年犯下了许多错误。

九子夺嫡

康熙在位61年,身体强健,而且成年子嗣众多,这就导致各皇子难免产生,未来我也能当皇帝的想法,于是康熙晚年,展开了传奇而且残酷的“九龙夺嫡”,但这一切源头在康熙身上。

康熙十四年(1675年),二阿哥胤礽作为嫡长子被立为皇太子,但太子长大后,不堪造就,骄纵,加上被几位弟弟下黑手,进谗言,被康熙两度废立,太子之事,伤透了康熙的心,于是不再立太子,储君之位长期空虚,自然遭到各个成年皇子觊觎,各皇子结党营私,为储君之位明争暗斗,极大的增加了中央的内耗。加上康熙的怠政和有意放纵,加大了党争的残酷性,儿子们太优秀就很头疼,康熙干脆就在驾崩前,立下遗诏,册封下一位皇帝。

1722年,康熙驾崩,享年69岁,死后由隆科多宣布遗诏,由皇四子胤禛继位。作为“九子夺嫡”的亲身经历者,雍正为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出现,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

“九子夺嫡”场面的出现,后人猜测是与康熙帝幼年的经历有关。总之,康熙帝在皇子教育上的失败,疏于对皇子的管教,与皇子冷淡疏离,使得皇子之间明争暗斗,互相残杀,一直为后人诟病。

晚年怠政

康熙帝晚年标榜仁政,怠于政务,竟然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导致政事荒废,这与他早年时期的处事方式是十分不同的。这里康熙帝的“仁政”更像是一种愚蠢的“仁政”,对很多犯人的宽恕导致在他晚年时期官员腐败成风。

由此可见,步入晚年的康熙皇帝已经开始在慢慢变得懒惰、糊涂,而且很是消沉。此时的康熙皇帝好像全然没有了往日的雄风,这让我们很难将他与那个有勇有谋,勤勉政事的帝王联系起来。事实上,康熙帝的在位时间也确实太久了,他开始对帝王之事烦躁,他开始想为自己而活,靠着自己前半生的功绩慢慢变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能因为康熙帝晚年的倦怠就抹去他所有的功绩。

在康熙帝在位期间,中国强大,富饶了数十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疆域稳定,在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时,无不显示出赞叹之色。如果没有康熙帝的殚精竭虑,清廷将会更快地没落,但从康熙帝击退沙俄便可看出。

康熙帝在位期间整顿政事,统一台湾,击退沙俄,三征噶尔丹。所以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缔造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最长的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康熙帝是可以被称为“千古一帝”!

1 阅读:8
小毛看历史

小毛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