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时期,苏轼之所以能文名远播,有哪些人生的亮点

史海钩沉者 2024-08-06 21:06:55

北宋时苏轼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物,在后来的评价中,很多人都把他奉为一个才华横溢和风骨卓然的大家,甚至还给他贴上了"诗佛"的标签,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苏轼也是非常的复杂,而且还可以算得上是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能够把周围的文人,聚集在自己身边,不断的让才华绽放,也可以说是个有魄力的人,在《宋史》这部正史里面,也许是编纂者个人的思想在作怪,把苏轼进行了美化,不过即使如此,他也有很多闪光点,可以给出后人正确的启示。根据史料的记载,可以归纳为几个要点。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来说,苏轼是个非常幸运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在北宋的文坛上,有了自己的机会,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坚持本心,为官期间能不惧权贵,无论谁出现了不当的言行,苏轼都是勇于提出批评的见解。

可以说年轻时候的苏轼也是有远大的抱负,而且敢言敢为,可以说是在那样纷繁的政局里面,他算得上一个清流的存在,曾经在杭州附近的一个县,担任了类似于今天文化部门领导的职务,他非常忠于自己的职责,而且还大胆的改革了,文坛上的这些陈规,真正做到了有理可依。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文人,他的师叔出现了诽谤的行为,没想到被苏轼得知之后,他不怕对方的打击报复,能够按照礼法正确的来作出评判,这就显示出了他做文人的胆识,看来在年轻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长久发展的打算,当然这也给他的人生舞台,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当时宋朝皇帝的统治已经非常保守,在朝堂里面都是守旧派当权,这些守旧派握有各种的言权,甚至可以左右决策,当时朝堂上的宰相名字叫做王安石,他为了把这些守旧派们压制了,就像江南发出了邀请,让苏轼进到京城,这绝对算不上一个好的主意,甚至是非常冒险的,而作为王安石宰相的下属,苏轼已经非常敏感的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他就劝对方说,变法在朝堂里面出现的这些争议,历史上和现在都是有的,但是不应该从外边来招揽文人,这样一旦事情出现了失控,那么将是难以收拾的。就光从这个建议来说,就表明苏轼对于当时的事情非常的清醒,作为下属,他敢于对自己顶头上司提出劝解,只不过这位王安石宰相,不但没有听得进去他的劝说,反而把他批评了一顿,还说苏轼是有私心的人,在这之后发生的事情就证明,苏轼进到京城里面,才是北宋政坛争议的开始,而这位王安石宰相,最后也是被守旧派们所挫败,也许他在晚年还在后悔,当时没有听从下属的建议吧。

果不其然,在苏轼进入京城之后,为文非常的犀利,而且对于时政也做了不少令人惊艳的评论,没想到这些朝堂上的官员,却没有自己的主见,这时候苏轼勇敢的站了出来,他下定决心自己要去批评时弊,为国家扫除愚昧,很多人都问苏轼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他就说可以向这个朝廷来献上诗文,这样就寻找机会把弊端指出,但是没有办法,也许是计划制定的并不是很完善。正当苏轼要批评的时候,就被这个人发现了,大声的说你想要干嘛?这个时候他的门生已经拿着文章走到了门外,苏轼非常的当机立断,所以就提出把诗文献上,并且说我是感谢朝廷的恩情,虽然这次行动没有成功,但是苏轼的勇气和智慧,确实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还有他随机应变的这种能力。

再后来王安石变法,把朝廷搞的一片混乱,这些文人们每天都提心吊胆的,苏轼在这个时候,就非常鲜明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要和王安石做抗衡,并且召集文人来讨论这个政策,他在招揽文人的时候,就打上了一面旗帜,上面写了理学两个字,没想到几日之间,到达的文士非常的多,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面对强大的对手,苏轼并没有害怕,在第一时间出来反驳,这样就显示出他的勇敢和果断,而在聚集文人的时候,却打出了理学作为自己的号召,以儒家的名义,来批评这个政策,也可以算得上名正言顺,具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

在这之后众多文人,汇聚在一起的批评王安石,并且把欧阳修作为了领头人,没想到这个人目光非常的保守,显然没办法担当重大的任务,而这个时候黄庭坚挺身而出,愿意把批评的文章给写出,进献到朝堂里面,没想到欧阳修听说黄庭坚,只不过是苏轼手下的一个学生,面部表情非常的不屑,甚至还要把黄庭坚给排斥起来,在这个时候苏轼制止了对方的这种行为,他认为黄庭坚文采不凡,非常的有才华,这个时候就推荐黄庭坚大显身手,并且亲自准备了一壶清茶,和黄山谷两个人来对饮,事实也证明,苏轼在重用人才方面,也是非常的有能力。

0 阅读:3

史海钩沉者

简介:擅长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钩沉起鲜为人知的故事与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