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遗命”或许不存在,三大可疑之处,揭开魏延被杀内幕

李合信说历史 2025-04-11 17:37:30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于五丈原(陕西岐山)病逝,在去世之前,他与丞相长史杨仪,丞相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定下退军之策,命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若魏延不执行命令,大军自行撤退。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魏延传》

这是《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去世之前,对蜀汉北伐大军发布的临终遗命。

乍一看,诸葛亮这道命令将撤退工作安排的挺好,但是后来看到杨仪和魏延因为在撤军问题上发生内讧时,却发现这短短十八个字的退军命令有太多不合理之处,根本不像诸葛亮一生的行事风格。

1.会议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

这场决定退军的秘密会议,除了诸葛亮本人外,参与者还有丞相长史杨仪,丞相司马费祎,护军姜维,但是却没有魏延。

很多人说,魏延是军事将领,不是丞相府的官员,秉持着此次北伐大军是以诸葛亮的丞相府为首来领导的,对于这种机密军事会议,魏延作为一个将军,是不能参加的。

但是,史书记载,公元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魏延被加封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妥妥的丞相府属官,有参与高级军事会议的权力。同为丞相司马的费祎都参加了此次会议,而不让魏延参加,这就说不过去。

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三国志魏延传》

而反观当时参加会议的另一个人物姜维他就没有这个权力。

姜维当时的官职是护军,根据著名学者洪武雄先生在《蜀汉政权政治制度考论》的研究,蜀汉时期的护军,并不属于丞相府官员,其主要职责是统率偏师。

所以从官职上来看,担任丞相司马的魏延,比护军姜维更有资格参与此次商议退军的会议。但最后结果是有资格参加会议的魏延没有参加,没有资格参加会议的姜维却参加了。

而姜维还是公元228年,从曹魏那边投降过来的降将,到诸葛亮234年去世,为蜀汉效力的时间也不过六年时间。反观魏延,他是从公元200年左右,刘备囤驻新野时,就带领家族父老投奔刘备的创业元老。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三国志魏延传》

在刘备夺取益州之前,魏延一直都是刘备的亲兵,刘备夺取汉中之后,他是汉中太守。到公元234年,魏延已经为蜀汉效力30多年。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持的五次北伐期间,魏延都是以先锋的角色为蜀汉大军攻城掠地,并立下汗马功劳。

建兴八年,诸葛亮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魏延传》

所以,无论是从对蜀汉的忠诚度,还是效力时间的长短,以及对蜀汉的功劳大小上来看,魏延都比杨仪,费祎,姜维三人更资格参加这次会议。

还有人说,因为魏延是此次北伐大军的前锋,他的驻军地离诸葛亮的五丈原大营路途太远,故而无法抽身回来参加此次会议。

但是,在经过仔细研究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过程后发现,公元234年四月,诸葛亮带领大军从褒斜道出秦岭,在渭河南岸的五丈原(陕西岐山)扎营,而曹魏的雍凉大都督司马懿得知后,则是带领大军渡过渭水,在渭河南岸的郿县(陕西郿县)扎营,与诸葛亮展开对峙。

而后,诸葛亮派军攻打北原(陕西郿县蔡家坡),被魏将郭淮料得先机,提前防守,蜀军无奈退回五丈原。紧接着,诸葛亮又出兵阳燧(陕西汉中勉县),又被郭淮打退。最后,诸葛亮命刘琰带军渡过武功水扎营,逼司马懿出战,没想到天降暴雨,武功水暴涨,刘琰部和五丈原大营道路断绝,司马懿趁势攻打刘琰,诸葛亮命人紧急在武功水上架设桥梁,最后才让刘琰部蜀军安全返回五丈原。

自此之后,诸葛亮便在五丈原和郿县的司马懿对峙了百日之久,直至诸葛亮病死。在这一百多天里,再未有过诸葛亮派军攻打曹魏任何地方的记录。此时的魏延虽然作为北伐前锋,在很大程度上,他是一直驻军在五丈原附近的。

再退一步讲,诸葛亮所在的五丈原和司马懿所在的郿县,相距不过几十公里,魏延这个前锋,难不成还能跑到司马懿的后方去。所以,魏延因为是北伐前锋,驻军地远离诸葛亮五丈原大营,无法抽身回来参加诸葛亮临终会议说法也不成立。

故而,这次会议魏延没让参加,最后却让魏延断后,是诸葛亮这道退军命令里最大的不正常。

所以,这次会议很有可能都不存在,诸葛亮也没下过让魏延断后的命令,大概率是杨仪等人在冤杀魏延之后,杜撰了这次会议。

2.会议内容不正常

诸葛亮临终的退军命令只有短短的18个字:“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这道命令最大的问题,就是诸葛亮在临死之前没有明确自己死后,军权该由谁来接管,或者由谁来暂时代管。

无论是交给当时的丞相长史杨仪,又或者是丞相司马魏延,到后来都不至于让杨仪和魏延互不服气,以致兵戎相见。

而且杨仪和魏延不和,是整个蜀国上下,乃至于东吴孙权都知道的事情。诸葛亮竟然在死前不明确规定军权的归属,这是不应该的。

诸葛亮一生擅长政治博弈,别人不说,就他自己和李严的权力之争,导致第二次北伐功亏一篑的教训还历历在目。此时,十余万蜀汉大军屯兵五丈原,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却不明确军权的归属,这对于蜀汉大军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远的不说,一旦司马懿在他死后来攻,这十多万蜀汉大军听谁指挥。

很多人说,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将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丞相长史杨仪。而这,几乎是在开玩笑。杨仪的所干的工作一直是筹集粮草,处理内政这样一些事情。他本人从未带过军队,让杨仪接手十多万蜀军,对于蜀汉大军来说就是噩梦。再加上内有魏延不服他,外有司马懿虎视眈眈,一生小心翼翼的诸葛亮,绝对不会做此决定。

其次,魏延是此次北伐的前锋,同时魏延也是蜀汉的前将军,征西将军,南郑侯,是当时的蜀汉军事二把手。在没有经过和魏延商量,便将魏延的前锋改为断后,此举是否太过唐突。并且诸葛亮死后,同为丞相司马的费祎还要跑过去揣测魏延执不执行命令的意图。明显在魏延面前有心虚的表现。

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三国志魏延传》

如果杨仪和费祎二人手里真的有诸葛亮让魏延断后的军令,费祎又何苦去揣测魏延的意图,直接拿出丞相的遗命调遣魏延就可以了。

而费祎见到魏延的表现也很奇怪,他本是来传令的,后来却变成了商量。

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三国志魏延传》

后人都说费祎当时在魏延的军营不敢造次,只能好言相劝魏延,并且最后还哄骗了魏延。但是当时魏延的部将都是只认诸葛亮,而不认魏延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后来魏延在南谷口要杀杨仪,王平只是提了一下诸葛亮的名号,魏延的部下就离魏延而去。

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三国志魏延传》

如果在魏延与杨仪内讧之前,费祎就将诸葛亮的遗命拿出示众,则完全可以避免魏延和杨仪的内讧。因为这些蜀军都听诸葛亮的,而不是听魏延的。魏延没有兵,他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从以上情况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结论:一是诸葛亮死的突然,完全没有留下遗言,杨仪和费祎二人不想北伐,故而假传诸葛亮遗命退军,命魏延断后。二是诸葛亮下达了退军的命令,杨仪和费祎二人故意不拿出来,目的是为了逼反魏延,等到魏延作乱时再拿出来,从而将魏延诛杀。

3.蜀汉朝廷不知道这个会议和内容

魏延从费祎口中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之后,他的反应是:“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然而,魏延的反应如何,在杨仪眼里并不重要,在费祎回去之后,杨仪便带军依次撤退。魏延得知情况之后,为了继续北伐,抢先一步南下,烧掉了南下的栈道。

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三国志魏延传》

魏延哪里知道,此举正中了杨仪的奸计。杨仪趁此机会上书朝廷,指责魏延谋反。就在这时,让人无法理解的一幕出现了,魏延同时也上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表,指责杨仪谋反。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刘禅在收到两人的奏表时,却不知道谁在谋反。

如果此时的诸葛亮有遗命退军,那么刘禅一眼便知是烧毁栈道的魏延在谋反。刘禅此时的无法辨别,只能说明刘禅也不知道诸葛亮最后的遗命是什么。从而可以得出诸葛亮在病重之时,没有向刘禅汇报要退军的事情。

而刘禅遇到这种情况是怎么处理的呢?

他分别问了留守成都的丞相府长史蒋琬,和宿卫皇宫的侍中董允。而这俩人都是和杨仪,费祎一样,不想北伐的保守派,故而他们为杨仪担保,在未经调查的情况下,一口咬定是魏延在谋反。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由于此二人的帮助,魏延被打上了谋反的标签。

但是,魏延如果是要谋反的话,他至少有三个选择:一是带军北上投降曹魏;二是就地率军和杨仪展开火拼;三是带军杀回成都。

但魏延仅仅只是烧毁了撤退栈道,而且整个过程中,魏延一直都是带军抢先走在杨仪的前面,试图拦截杨仪带着军队返回蜀中,在此过程中,从未和杨仪发生过军事冲突。一直到褒斜道的南谷口,再走一步就退入汉中了。魏延实在拦不住杨仪了,这才下令在谷口阻击杨仪。

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三国志魏延传》

魏延以上的种种表现,表示他并不想自相残杀,而他想要的是带着大军回去继续北伐。

但魏延的梦想注定要落空了,随着杨仪手下的大将王平将诸葛亮搬出来,魏延的部下顷刻间弃魏延而去。

但即便到了如此地步,魏延依旧没有北上投靠曹魏,而是南下逃往汉中。而一心逼反魏延的杨仪此刻怎么能放过他,命部将马岱追击魏延,最终将魏延斩杀于汉中。

当马岱将魏延的头颅交给杨仪时,杨仪将魏延的头颅摔掷于地,一边践踏一边骂道:“庸奴,看你还能作恶不!”

一代名将魏延的性命,就这样结束在这帮小人手里。

好在魏延死后,后知后觉的刘禅,还是发现了其中的端倪。但是作为君主,刘禅并不能承认自己错了,也不能给魏延平反。而构陷魏延的杨仪,刘禅也没放过他,而是将其先贬后杀。那个杀死魏延的马岱,也在杨仪倒台后没有了消息。

而陈寿的《三国志魏延传》也在结尾给魏延留下这么一句话: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延只是想杀杨仪,并非想背叛蜀国,这是对陈寿在《三国志》中给魏延最后的盖棺定论。

0 阅读:0
李合信说历史

李合信说历史

分享资讯,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