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蒋介石首次“交手”未成功!两位大人物认怂,蒋一箭三雕

翠彤评过去 2023-11-22 13:43:02

1926年3月20日,是个特别的日子,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也是一个草莽枭雄彻底崛起的日子。

这个所谓的“草莽枭雄”就是蒋介石。

这一天,掌握军权的蒋介石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逮捕了民国政府海军局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还逮捕了其他很多的共产党员。

一时间,共产党员人心惶惶,感觉风雨欲来。

很明显,阴谋家已经露出了獠牙,要开启血腥的崛起之路......

1、蒋介石为何发动中山舰事件?

事情得从孙中山先生说起,这是世所公认的一代人杰。

基于曾经的坎坷革命经历,孙中山意识到一个大问题:为了革命的彻底胜利,为了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团结各种力量,包括国内的各派力量,还包括国外的各种支援力量。

那时,年轻的共产党生机勃勃、蓄势待发,影响力不小。大国苏联对于中国这个邻居也是关怀备至。

于是,孙中山制定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政策一出,孙中山的队伍一日千里,很多共产党员进入了孙中山主导的国民党各级政府,并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而苏联人的支持力度也开始加大,甚至,黄埔军校的建立就是苏联人的提议,并给予了一定的支援。

从孙中山生前的情况看,政策制定没问题,方向也很正确。

但是,共产党焕发出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加上国民党内部还有大量亲共的左派人员,国民党右派有了深深的危机感。

右派的大佬们经常碰头、密谋,为国民党的前景担忧。

而苏联人因为天然的政治倾向,和共产党走得更近,这让国民党右派的不安全感更是增加不少。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去世了。那一刻,大地悲鸣,天空呜咽,无数人泪洒珠江。

孙中山离去了,他最为得力的左膀右臂汪精卫上位了,就此担任了国民党政府主席。那时的汪精卫还没有所谓的汉奸嘴脸。

在汪精卫们看来,举起孙先生的伟大旗帜,继续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才是康庄大道。

可是,汪精卫没有孙中山那样的影响力,国民党政府内的右派们对他的支持度并不高。与此同时,蒋介石作为掌握国民党军权的著名右派,被右派们众星拱月。

一切说明,内部的争斗不可避免,国共两党想要长久合作实在是艰难。

多次碰面后,右派们的一个超级阴谋诞生了:将共产党员清出国民党军队和各级政府中,将国民党左派们摁倒在地使劲摩擦。

于是,这就有了3月20日“中山舰事件”的发生,理由是:中共密谋发动武装叛变。

之后,蒋介石又称中山舰事件就是李之龙等人的所为,和中共本部没有关系。同时,蒋介石要求苏联换了顾问团的团长季山嘉。

此举,相当于打了共产党的脸,又给了一把糖。

“中山舰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蒋介石等人处心积虑谋划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看,蒋介石是个天生的阴谋家,策划阴谋的能力非同小可,绝非一般人可比。

2、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1926年,毛泽东在广东,兼任着国民党的代理宣传部长,颇为关注此事。

不过,毛主席虽然是老党员,还是一代的代表,但在中共也不是高官,他不能自己做出对应的决策,于是乎,他去找了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

陈延年比毛泽东小五岁,他有一个非常显赫的身份:陈独秀的儿子。

很可惜,陈延年当时不在办公室,去了苏联顾问团的住处。

毛泽东和宣传部秘书沈雁冰(作家茅盾)也去了苏联顾问团的住处。这里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大门守卫是国民党的士兵,不让两人进去,毛泽东说出“宣传部部长”的身份时,士兵当然拦不住了。

接下来就是毛泽东、陈延年、苏联顾问团团长季山嘉之间的私密会谈了。

据茅盾后来回忆,房间里在激烈的争论,一段时间后,毛泽东出来了。

茅盾赶快和毛泽东交流讨论的内容,当时的毛泽东和茅盾关系比较近,没有保留地将现场发生的事情做了讲解。

这个讲解内容分两块,一是毛泽东的建议,二是他们的态度。

毛泽东建议如下:

一是,蒋介石和戴季陶都是一伙的,曾在上海搞金融投机,这次也是一次投机。共产党示弱,他就强硬。共产党强硬,他就会缩回去。所以,必须要强硬。

二是,应当动员所有在广州的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主),秘密到肇庆集中。驻防肇庆的是叶挺的独立团。到了肇庆后,通电讨蒋,削其兵权,开除党籍。

三是,联系广西的李宗仁,再联系和老蒋不对付的李济深。这两股力量不小,可能为我们所用。

如此一来,蒋介石一定是无能为力,会做出后退的选择。

这样的三条建议,真的惊呆了另两位。

陈延年当时很年轻,认为毛泽东建议虽然有冒险的成分,但是可以操作一番。而苏联代表季山嘉表示了自己的反对。苏联人一反对,陈延年也有些犹豫。

虽说毛主席和他们高声辩论,但终究未能说服两人。

如果毛泽东的三条建议被采纳,那就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的首次“交手”了,可是,当时的毛泽东人微言轻,合理的建议终究未被采纳。

其实,我们看看当时的情况,毛泽东的建议确实有些猛辣,一般人真不敢采纳,一定会抱有幻想。

3、两位大人物的“认怂”,让蒋介石一箭三雕

苏联人的反对,能理解,怕事情搞大。

但是,另外两人物的态度才是关键。一个是陈独秀,一个是汪精卫。

汪精卫的态度是“装病”,他不想国民党左派和右派动了干戈。

从汪精卫的视角看来,论远近关系,国民党右派还是要比共产党近。

从此事可以看出,汪精卫的抗压能力还是不行的,一遇到困难就会妥协、认怂,这是他和蒋介石竞争半生导致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陈独秀作为我党的最高领导,其表态让人惊讶,竟然认可蒋介石的做法,并称赞蒋介石是“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柱石”。(见于陈独秀在机关刊物《向导》中)

后来还给蒋介石写了信,表达了更进一步的支持。(见于《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不得不说,陈独秀是大才,但是他还是低估了蒋介石的底线,有些书生意气,不像毛主席将蒋介石的行为和企图看得很透。

汪精卫和陈独秀两位大人物的表态,让蒋介石暗爽。

通过中山舰事件,蒋介石的一箭三雕的目的得以实现:

一是排挤了共产党,打击了共产党的蓬勃发展;

二是挤压了汪精卫的生存空间。汪精卫先是装病,后是暂时休假玩了失踪。如此,蒋介石快速掌握了党、政、军大权。

看汪精卫的一生,每每到关键阶段就会服软认怂,他注定不是一个能掌控大局的人。不过,能当汉奸,确实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想当年“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是何等的豪迈?

三是对苏联人说了“不”,展现了强势的一面,只需要亲国民党的苏联人。

这是真正的一箭三雕之计。

看完陈独秀和汪精卫对“中山舰事件”的表态,能明显感觉到陈、汪两人就不是蒋介石的对手。

蒋介石真正的对手只有一个,那个暂时还未执掌大局的人。

因为陈独秀的妥协,汪精卫的服软,蒋介石在1927年四月十二日发动了“四一二事变”,开始大张旗鼓地屠杀共产党。这也宣告: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从此将是不死不休的仇敌。

而因为陈独秀的服软认怂和妥协,1927年7月,他被迫离开了最高领导岗位。两年后,陈独秀被开除党籍。这不是哪个人的所为,而是开会讨论通过。

当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认为中共必须有自己的武装,如此才能建立新中国。之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武装组织“红军”。

经过22年的浴血奋战,在毛主席为核心的前辈们的奋斗下,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新中国。此时,汪精卫已经去世5年了,陈独秀已经去世7年了,而蒋介石已经逃到了东南小岛上,龟缩一隅。

最后用一句话做一个总结吧:不是拍马屁,纵观中国近代出现的各种英才,只有毛主席才能救那个旧中国!

8 阅读:555

翠彤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