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2025年3月25日-26日,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将70多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限制其获得美国芯片、量子技术等关键产品。
美方未料到的是,中方在不到24小时内连续祭出多维度反制措施,从法律体系到具体贸易清单,以雷霆之势回应了这场“无端打压”。

美国为何在此时密集制裁中国企业?中方如何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完成反制部署?
当地时间3月2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新一批出口管制实体清单,80家外国实体被列入限制名单,其中70余家中企涉及人工智能芯片、高超音速技术、船舶制造等领域。
美方称此举是为“填补技术漏洞”,防止中国“军事技术发展”。这是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初重返白宫后,首次大规模针对中国科技企业的行动。

3月21日,美国财政部刚以“购买伊朗原油”为由,将山东一家炼油厂列入制裁清单;3月4日,美方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0%关税,并计划对中国船舶征收单次最高150万美元的停港费。
这种“切香肠战术”旨在逐步压缩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活动空间,尤其在能源和科技领域形成围堵之势。
面对美方步步紧逼,中方并未被动应对。

3月25日当晚,中国商务部宣布实施《反外国制裁法》22条细则,首次明确“包括但不限于”的兜底条款,覆盖金融、贸易、科技、教育等领域,赋予执法部门冻结资产、限制投资、禁止入境等灵活反制权限。
更令美方措手不及的是,3月26日上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严正表态:“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并同步公布对美反制清单——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玉米等15类农产品加征10%-15%关税,将洛克希德·马丁等10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禁止其参与中国市场交易。

从法律框架到具体措施,中方反制仅耗时18小时,速度之快、力度之猛远超外界预期。
此次交锋的烈度,源于中美长期的结构性矛盾,自2018年贸易战以来,美国频繁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科技企业实施制裁,而中国则通过《反外国制裁法》(2021年)等法律逐步构建防御体系。
2025年中伊25年能源合作协议落地后,伊朗每日150万桶原油出口中近半数输往中国,直接冲击美国对伊制裁效果,成为此次制裁山东炼油厂的导火索。
在技术领域,中国稀土加工产能占全球90%,光伏面板、锂电池供应链占据主导地位,而美国在高性能芯片、量子计算等尖端领域仍具优势。

双方均试图通过制裁与反制争夺产业链控制权。
中方的快速反制已产生实质影响,美国农业州首当其冲——中国作为其大豆、玉米最大进口国,2024年采购额达247亿美元,加征关税可能导致美国农产品出口份额被巴西等国取代。
被列入不可靠清单的美企同样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例如通用动力因稀土进口受限,部分武器生产线已延迟交付。
国际规则层面,中方同步向世贸组织起诉美国单边制裁,并联合俄罗斯、欧盟推动多边反制机制,削弱美方“长臂管辖”的合法性。

这种“以规则对抗规则”的策略,正在重塑全球化时代的博弈范式。
尽管美方宣称制裁是为“维护技术优势”,但其政策内部分裂日益显现。
3月26日,美国农业协会公开抗议对华加税,称“中国货船停港费将摧毁出口链”;同日,参议员戴恩斯访华试图缓和关系,却仍要求中方解决芬太尼问题,暴露美方“制裁与对话”并行的矛盾姿态。
反观中国,反制措施始终聚焦“可替代领域”——农产品关税可通过多元化进口化解,而科技制裁则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正如《反外国制裁法》细则所示,中方已为台海危机等极端情境预留反制空间,其“法律盾牌+产业韧性”的组合,正在构筑抵御外部冲击的深层防线。
24小时内的制裁与反制,不仅是中美实力的短兵相接,更是两种国际秩序观的碰撞。
当美国仍迷信“关税大棒”时,中国以体系化反制证明:单边主义终将遭遇“回旋镖效应”。
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整合、国际规则的多极化重构,或许正是这场博弈留给世界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