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最强黑帮大佬“西勒维斯特”的真实故事 - 今日头条
俄罗斯黑帮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势力最广、危害最烈的此类组织之一,它们的崛起伴随着苏联解体、经济转型、社会动荡的大背景,许多有钱有权者和黑帮关联甚深,甚至有克格勃等等前专业人士投身其中。其中奥列霍沃集团的首领因为热爱好莱坞大片、尤其崇拜史泰龙一型的硬汉英雄而被赋予绰号“西勒维斯特”,他的传奇人生甚至最后结局,都让无数人引为谈资。
绰号“西勒维斯特”
1955年,谢尔盖. 季莫菲耶夫出生于俄罗斯西北部的诺夫哥罗德。由于在一个虽有历史渊源、但并说不上特别引人注目的地区长大, 季莫菲耶夫的童年和少年都没有太多为人所知的细节。
后世的人们只知道,他从小便展露出某种好勇斗狠的性格,崇拜好莱坞大片里富有武力的英雄人物例如“蓝波”、“洛基”等等,他成名之后那个最著名的绰号也来自著名的硬汉影星——西勒维斯特·史泰龙。随着年纪渐渐长大,他崇尚暴力、无视规则的一面越发展露出来。
成年之后,季莫菲耶夫也曾经拥有一份堪称“正途”的工作——在某处集体农场担任拖拉机手。但是看来,这种安分守己的生活并不是他内心期望的。
80年代初他结识了一名来自奥列霍沃的无赖,对方带来的全新生活方式让他感觉“相见恨晚”。两人很快结成了一个小小的团伙,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小打小闹之后又开始了敲诈勒索等一连串作恶行动。在横行霸道的刺激感、轻松到手的利益驱使下,他们的动作越来越大、越来越肆无忌惮,当地不少臭味相投的年轻人也加入他们的行列。
动静搞大了总有翻车的一天,1988年季莫菲耶夫就“翻车”了,他被判入狱、服刑两年。然而牢狱生活并没有让他从此回归正途,反而令他更加无所顾忌。他出狱时已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前所未见的巨变轰然而来——苏联解体,原本正常运行的社会秩序摇摇欲坠,经济更是随时都晃悠在崩溃的边缘。
在那样一个非常规的大背景下,许多铤而走险、钻规则空子的人获得了或明或暗的利益。季莫菲耶夫也是其中之一,他抓住了这个“风口”,将莫斯科以南的黑帮组织加以整合,手中掌握的力量由此大为增强。人们将这个以“西勒维斯特”为首领的团伙称为奥列霍沃犯罪集团,它是莫斯科最大的几个黑帮组织之一。
坐拥数十亿卢布
黑帮组织一不开工厂、二不务农商,存在和运行必须的金钱从哪里来?这个团伙最初的“业务”是劫持卡车,并在控制了势力范围后将这片地盘上活动的各种罪犯都视为抽成对象——这些人包括偷抢拐骗各色人等,都要向黑帮缴纳或多或少的金钱。
九十年代的俄罗斯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随着经济制度的改变、经济秩序重组,许多外国资本也开始大举进入俄罗斯。这就又给黑帮攫取利润提供了机会,黑帮会迫使企业家和企业接受其“保护”,被迫缴纳所谓“保护费”,否则就无法正常开工营业。
资料显示,在当时,大型机构缴纳给黑帮的“保护费”大约是其利润的三成,中小企业甚至得拿出七成收入交给黑帮。
在奥列霍沃集团发展到达巅峰的时期,俄罗斯中部的数十家银行和大量市场都在其“保护”之下,有人估计团伙首领“西勒维斯特”至少坐拥着数十亿卢布的财富。这个团伙不止控制金融业和工商业,还将触角伸向了演艺领域,向当时走红的多名歌手勒索钱财。
后来曾有法律学者将他的人生信条概括为“不需要规矩”,因为极度蔑视规则、甚至连老派黑帮奉为圭臬的“义气”都嗤之以鼻,西勒维斯特和他的团伙做事都相当地肆无忌惮、不讲规矩。
肆无忌惮,招摇过市
因为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和地位,他被称为“莫斯科犯罪界CEO”。他本人对这个称呼相当自得,日常行事并不低调。他名下拥有两辆奔驰600,车内还配有移动电话,在当时的俄罗斯这是非常罕见的玩意,他时常驾车在莫斯科闹市招摇过市,几乎没有人敢得罪他。
虽然看上去行事张扬,但西勒维斯特并不是只长肌肉没有脑子的有勇无谋之辈。从黑帮势力划分的角度来说,他带领的团伙属于斯拉夫黑帮,与同在莫斯科的车臣团伙之间时常因为势力地盘的争夺发生争斗。为了拉拢更大的力量和支持,拓宽自身的势力范围,他曾经专门亲身前往纽约,寻求“黑帮教父”伊万尼科夫的支持,以此为自己争取到了莫斯科“贼王”的称号。
得到这一加持的西勒维斯特气焰更加张狂,他手下的团伙早已不满足于早期的偷抢拐骗、收保护费,大到走私、贩毒、暗杀以及贩卖人口,都是他们曾经涉足的“业务”。可谓是恶行累累,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俄罗斯黑帮的渊源
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或许会觉得有些奇怪:既然为祸社会、带来不安,难道没有法律力量能够制裁他们吗?“警察在干什么?”
要厘清这个问题,必须从苏联黑帮产生的特定背景说起。实际上,早在十月革命爆发的节点上,苏联国内的经济早已一塌糊涂。由于经济本身存在问题,社会运转并不稳定,治安当然也就好不起来:动手偷抢比老老实实的工作更能保障收入,于是各种各样的匪帮就好像野草一样,在各个地方滋生出来。
虽然如此,当时散布于各地的匪帮与后来的黑帮之间,还是存在区别的。这些人大多没有严密的组织,也没有长远的发展,偷抢拐骗往往是为了眼前的生活和享受,既不考虑对方是谁,也不考虑后果如何。
1919年的某一天,莫斯科甚至有一伙匪帮明目张胆地抢到了列宁和他妹妹的头上。他们抢走了列宁的汽车,随后还在车里发现了列宁的证件。但是这帮匪徒不但毫不畏惧,甚至还脑洞大开,认为只要干掉了列宁,那么整个苏联都会是他们的。当时苏联的社会治安之混乱无序,由此也可见一斑。
等到人称“钢铁大林子”的斯大林上台,这些匪帮便遇到了严厉的铁腕打压。斯大林对于扰乱治安的行为不加姑息,不管是匪帮也好还是其他犯罪者,只要被抓住了就一股脑儿送去古拉格群岛。岛上有数百个劳改营容纳这些劳改犯,犯人们被流放到这里,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
古拉格群岛
看上去,全苏联的犯罪者都被送到了古拉格群岛,隔绝于主流社会之外,似乎就不会再影响社会正常运转。但实际上,也正是这种惩治犯罪者的“劳改”模式,为日后俄罗斯黑帮的大量兴起准备好了客观条件。
据统计,从1929年到1953年期间,至少有1400万人被“发配”到这些劳改营中。管理方对这些犯人的态度可以说是放任自流的,反正谁也越不了狱,又保证了基本的衣食供应,管理方乐得撒手不管。
这就导致在古拉格群岛的劳改营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特殊的行为模式:犯人和犯人不一样,也没有强权力量介入来框定规则;于是恶性罪犯成为劳改营中的上层,拥有压制、震慑其他犯人的能力,政治犯则被视为底层;犯人们争相攀比犯下罪行的程度,甚至还把犯罪经历纹在身上,靠着攀比罪行来决定地位。
等到斯大林一死,这些被关在古拉格的犯人们便迎来了重获自由、重返社会的机缘——第一年被特赦的人就超过百万,到了1960年,赫鲁晓夫又一轮特赦又有大批人获准离开了古拉格。数百万曾有案底的前匪帮重新回到了苏联社会,不过只要社会稳定,这些人原本也不一定都会重操旧业,更不一定会走上由匪帮转变为黑帮的道路。
季莫菲耶夫的炸弹
转变首先出现在1980年苏联奥运会期间。当时苏联大力提倡“全民健身”,但却偏偏又流于形式,既不明确全民健身的目的,也并无行之有效的政策加以引导。于是大量精力过深的混混之间时常爆发冲突,斗殴甚至械斗频频发生。警察疲于奔命,抓到了打架的也没什么办法,因为这些混混已经学乖了拿“全民健身”作为借口,硬说他们是在练习拳击格斗,警察明知是谎话但也无可奈何。
等到戈尔巴乔夫上位,醉心于社会经济改革,先是下令禁酒,后又放开了对民间高利贷的管制。这两项策略不但对社会经济影响极大,也成了催化黑帮网络形成的助推剂。不管是销售私酒,还是经营高利贷,都是很容易被黑帮掌控形成盈利网络的“灰色行业”。
“黑帮教父”伊万尼科夫的出现,更是令黑帮的大规模化、组织严密程度达到了一个此前从未有过的高度。正是因为他的势力极大、影响力过人,哪怕是狂傲如西勒维斯特,在争取他支持的时候也足够“懂事”。
归根结底,俄罗斯的经济局势恶化,正是引致黑帮快速发展壮大、势力惊人的一大原因。而且由于经济不景气,就连俄罗斯军方也下了狠心搞裁员、砍预算,就连克格勃的精锐也有不少失去铁饭碗流入黑帮,成了对抗社会法制化的中坚力量。
发展到极盛期时,共有数万家企业都在俄罗斯黑帮的控制之下,这部分经济被称为“影子经济”占据了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有了钱有了地位,黑帮甚至还将触手伸向政坛,势力和关系网盘根错节进一步增大了有效打击黑帮的难度。
这或许就是季莫菲耶夫招摇过市肆无忌惮的底气所在,但无论如何他的好日子并不长久——1994年某日,他的奔驰600轿车在莫斯科市中心繁华街道上忽然炸毁,他本人也在车上。爆炸原因是车内放置的遥控炸弹,至于谁放的,则一直是个未能确定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