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关注我们吧~

在道路工程领域,有一个看似不起眼却又十分关键的概念 —— 断链。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唠唠断链是怎么产生的。

一、分段测量引发断链
很多人都知道分段测量,这事儿其实并不罕见。就拿某年在湖南沅陵参与的一条县道改建勘测来说,这条县道总长约 45 公里,当时为了加快进度,分了两支队伍同时作业。一支队伍负责后面那段,勘测起点只能按老道路的桩号假定一个起点桩号。大家想想,这假定的桩号怎么可能正好和前面那段道路测量的终点桩号严丝合缝呢?几乎不可能嘛,就像中彩票一样概率极低。所以,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断链,导致此处桩号不连续。
二、局部改线催生断链
局部改线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大多发生在勘测设计文件评审之后。各位专家在评审设计文件时那可是火眼金睛,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比如说,专家指出 “某某路段半径得改大(或改小)一点,这样能少占农田”;或者 “某某路段往这个方向挪一挪,减少填方数量”;甚至还会说 “这段路走这儿不行,从村外绕过去”。设计院要是拿不出强有力的理由反驳,那就只能照做。于是,施工队伍又得奔赴现场,重新计算路线、打桩、测量。一番折腾后,数据出来了,可当调整的路段回归原设计路线时,问题来了,桩号不连续了,没办法,只能设置断链。
还有一种情况,现场勘测人员有时候自己也拿不准主意,在某某路段选取了两个路线方案。测量人员对其中一条路线方案连续推算桩号,作为正线,另一条当作比较线也推算桩号。等到两条线汇合时,尴尬的事儿出现了,汇合点的桩号居然不连续。后来专家评审,觉得比较线更好,得,就采用比较线了。这一下,断链又冒出来了,设计院也是一肚子苦水啊。
三、计算失误导致断链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还有一种情况纯粹是失误造成的。测量完的路线,回头一检查,发现某个交点的要素计算错了,这连锁反应就来了,桩号也跟着算错。那能怎么办?有错就得改啊,一改,断链就又产生了。
总之,大家要知道,一条路线要是不产生断链,那才是稀罕事儿。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断链是桩号不连续,为啥不把断链后面的桩号重新推算,让它连续呢?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大概率是没搞过路线勘测。要知道,桩号可是确定道路中线点位置的关键标识,在路线平面参数既定的前提下,一个桩号精准对应路线中线上一个点的位置。
路线的桩号通常就两种,一种是整 20 米的桩号,一种是曲线要素桩(ZH/HY/QZ/YH/HZ)。道路勘测人员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放样出这些桩号的实际位置,再测量高程、横断面数据,每个桩号及其背后的数据,那都是勘测人员的心血结晶。要是重新推算断链之后的桩号,意味着那些整 20 米桩和曲线要素桩都得重新拉队伍到现场重新测一遍,这工程量巨大,实在是没必要。
了解了断链的产生原因,是不是对道路勘测工程又多了一份理解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讨论,关注我,每天都有不一样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