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1岁的景德镇耄耋老人,打造了一座“瓷宫”,总花费6000万,老房子都卖了,只为圆一个“陶瓷宫殿”梦。
这位奇女子叫余二妹,出生于1930年,当时还没成立新中国。普遍受教育程度,也很低。12岁的余二妹迎来自己的生命引路人——舅舅。
舅舅会做陶艺,当时关键核心技术,很少被女工掌握,但舅舅手把手教余二妹,很快就学会了。
但是,余二妹并没有满足,希望学到更高深的制瓷技术,就来到了制瓷之都——景德镇,继续学习。
进入一家艺术瓷厂,开始学习。而且,当时遇到了改革开放,余二妹开始下海经商,成立了自己的陶瓷厂,把瓷器送出国门,俄罗斯、泰国等,都有生意往来。
几十年时间,余二妹收藏了6万多件陶瓷产品,她说,这些产品,就像她自己创造出来的孩子。
几十年的制瓷人生,让余二妹名利双收,但她还是觉得,心里空空的,想要做点什么,为制瓷行业添砖加瓦。有次去天津出差,余二妹看到了一座“瓷房子”,萌发了建造“瓷宫”的规划。
但因为年龄越来越大,手中资金也受限,建造过程中,余二妹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最终,选址、设计图纸,一样样展开。没钱了就把房子卖了,还进行过募捐。余二妹是铁了心,想要把这件事做成。
为了能亲自看到这座“瓷宫”的建造过程,余二妹自己在“瓷宫”旁边,建了一个小茅房,平时就住在这里。
可能会有人说,为什么只有余二妹自己,孩子们呢?家人呢?因为,余二妹的公司交给子孙打理,而她建造“瓷宫”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家人的认可,矛盾升级,也就没有来往了。
在整个过程中,余二妹卖掉了妈妈留给自己的房子,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一大堆外债。对余二妹来说,最大的困难,不是资金方面,而是孤独。因为,亲人们从来没有拜访过,而她就是在不通水电的小茅房,孤零零地过春节,眼瞅着“瓷宫”一点点建起来。
瓷宫上三层、下三层,容纳了六万多件瓷器藏品。瓷宫竣工了,余二妹穿上自己最好看的衣服,跟它拍照合影,别提多开心了。
这位老人不光用自己的生命,给后代们,更宏伟壮观的“瓷宫”,最后,还把它捐给了国家,被评为2A景区。后来,余二妹以瓷宫为基础,还在周边建造了其他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来此参观。
可能有的人会问,这样值得吗?一辈子的心血,都付诸东流,一分钱没留给自己的子女?
其实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会给孩子们留下什么?后来我想了想,或许,我留给孩子们的,可能就是四个字——保持热爱。
因为我觉得,再多的钱财,可能都会被挥霍,而保持热爱的心,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就像余二妹的一生,如果没有热爱,能坚持到最后吗?所以,当我们在面对儿女教育的问题时,更应该从自身出发,把自己认为,最宝贵的,可复刻的宝贵品质,传承给孩子们,让他们以后的生活,能更自如,更有掌控感。
我的爸爸是一个普通农民,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外出打工,去工地上干活。每年到年底,才回家来。
每次爸爸回来,我翻他的包,都能找到了几块钱钢镚,这是我超级开心的事情。
有次正要离开时,我发现,包里有一双鞋,很特别。
那双鞋,用铁丝把鞋底和鞋面连接在一起,中间的还有些透气。我问爸爸,这是新款鞋子吗?爸爸笑而不语。姐姐拉我到一边说,这是鞋子坏了,爸爸用铁丝穿起来了。
后来,我无意中从姐姐口中得知,爸爸在外面的生活状态,没有筷子可以用铅笔夹菜,几粒花生米可以吃上两三天。
这才明白,原来,我每次摸到的那几个钢镚,其实是爸爸特意换好了,留给我的。因为,他平时一分钱都不舍得花,内心有责任感,所有的钱,都要拿回家,交给妈妈养育我们姐弟三个。
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明白【责任】这两个字的重要意义。很多事情,我们会忽视了,对孩子的责任感培养,总觉得,父母能做的,就不需要孩子太费心。但其实,不管是对学习还是工作,孩子都需要有一定的责任感,否则,很容易放弃。
放在余二妹身上,她一辈子为了陶瓷行业献身,最后顶住各种压力,建成了瓷宫。她的所有行为,都在向后辈们传递热爱和责任感。
所以,我认为,即使一分钱没留给后辈,但她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下一代人。而且,在最后,家人也跟余二妹和解了,一切变得美好起来了。
碎碎念:
成为父母后,我们经常会思考,到底能留给孩子什么?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我想,余二妹的一生,或许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您觉得呢?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