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地带一医院遭袭数百人死亡#巴以冲突已经持续一个多星期,双方之间的死亡人数也是节节攀升,而和平的曙光却仍旧遥远。
在约旦河西岸的这片土地上,过去围绕此地已经爆发了五次中东战争,巴以之间的小摩擦和冲突更是数不胜数。
为什么在这片土地上会爆发如此多的战争和冲突呢?位于该地的加沙地带又为何被联合国称为最大的“露天监狱”呢?以色列又在此地犯下了哪些反人类罪行?这一切都要从有着“大陆搅屎棍、大陆平衡手”的英国说起。
巴以冲突
一战结束后,作为轴心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分崩离析,原本其掌控的巴勒斯坦也就落到了英国手中。但那时候的巴勒斯坦还属于阿拉伯人,缺少内部矛盾的挑拨平衡,导致英国很难管理这片土地,所以英国引入了犹太人,允许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定居,这很像英国统治印度的时代,通过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教徒之间的冲突,从内部瓦解印度,从而实现对印度的统治。所以英国把这一套复制在了巴勒斯坦,但这也为以后的巴以冲突埋下了伏笔。
1937年,英国提出结束对巴勒斯坦的托管,将巴勒斯坦分为2个国家,一个是犹太教为主的以色列,另一个是以穆斯林为主的巴勒斯坦,实行巴以分治,这就是“两国方案”的雏形。
之后随着二战结束,美国为了更好的控制中东,在其操纵下,1947年联合国通过181号决议,继承了英国人在1937年提出的巴以分治方案,宣布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有独立建国的权力。1948年5月,犹太人宣布独立建国,以色列正式走上中东历史舞台。
巴以分治方案
发现被“偷家”的巴勒斯坦人乃至中东地区国家坚决反对,于是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虽然此时的以色列国力孱弱,但在美西方的帮助下,这场战争还是有惊无险,最终以色列取得胜利。在这之后又陆续爆发4次中东战争。
而从第三次中东战争开始,这场战争的性质就逐渐发生变化。在此之前,以色列的战争目标都是保全以色列国家。但1967年爆发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几乎占领了巴勒斯坦全境。
虽然在国际压力下,以色列被迫归还了加沙地区和约旦西岸。在此基础上,“两国方案”被正式敲定,巴勒斯坦也建立了自己名义上的政府,但实际上巴勒斯坦仍然受到以色列的实际控制,其中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控制愈发严重,并且呈现出对加沙地区不断蚕食的态势。
以色列侵占土地示意图
从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就在加沙地带相继建立了21个犹太人定居点,其面积占加沙地带总面积的20%。说到底,这依旧是以色列对加沙地带进行实际控制的一种手段,最终目的肯定是彻底吞并加沙。
这也不断加剧了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对立,所以从这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除了又爆发了两次中东战争,巴以大大小小的冲突事件不断,而这些冲突又不断推动以色列加大对加沙地带的袭击次数,对加沙地带的实际控制也一直处于不断加强的状态。
一直到20年,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控制得到空前加强,以色列祭出了终极大杀器——修建种族隔离墙。这一座隔离墙高达8米,每十几米就有一个岗哨,把加沙地带围了个结结实实。
以色列在加沙地区建立的隔离墙
另外,加沙内部的巴勒斯坦人若有尝试翻越隔离墙的均会遭到无差别射杀,任何人出入加沙地带,都需要得到以色列政府的许可,而获得这个许可几乎是难如登天。这意味着在一片仅有3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要挤着超过200万的巴勒斯坦人,且他们还不能与外界正常交流。
除此之外,任何进入加沙地带的物资都被以色列严格管控,像粮食、水源、药品进入加沙地带都受管控,像战略物资金属、水泥等原材料,更是被严禁流入。
所以与其说加沙地带是以色列给巴勒斯坦人的“自治区”,倒不如说是以色列给生活在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专门建立了一座超大型的“露天监狱”。
加沙高密度住宅
在这一背景下,生活在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截止到此次巴以冲突爆发前,加沙地带200万的人口中,有160万人是难民,其中60%的年轻人处于失业状态,缺水缺电缺物资一直是常态。
值得关注的是,在加沙地带,超过一半的人口年龄在18岁以下,这说明加沙地带死亡率出奇地高,死亡原因无非是缺粮、缺水、缺药以及连绵不断的冲突和战争。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生活在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患有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
除此之外,在频繁爆发的巴以冲突之下,加沙已经成了以色列宣泄对哈马斯武装不满的出气筒,加沙地区的基础设施一直被反复轰炸。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人每天必须要面临12到18小时的断电,饮用水供应更是高于市面数倍价格,巴勒斯坦的医疗体系更是早已崩溃,只能依靠联合国和国际援助。
以色列总理
总的来说,在以色列的封锁下,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民已经无法得到保证继续生活下去的必要物资和条件。
就像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针对俄乌战争的表态一样,如果俄罗斯在战争中打断了乌克兰的供水供电设施,最基本的人类生存保障将会受到影响,会给平民带来生存危机,那这就是“战争罪”。这一点放在加沙地带要更加的符合,有句话说得好“你不给活路,那自然你也别想太好过”,这也是目前巴勒斯坦人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