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九
昨日,有一玩家朋友问及:为何《黑悟空》里的金池长相奇葩,他身边的两个小和尚,一个广智手持火把、一个广谋手持蒲扇,有什么说头?
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1)在《西游记》里,金池长老的形象颇为特殊,与我们通常印象中的出家人截然不同。
一般人认为,和尚应当清贫淡泊,四大皆空。但金池长老的打扮却与这种形象背道而驰。他的装扮极为华丽,光彩夺目:头戴镶宝石的毗卢方帽,穿着锦绒披肩,边饰闪烁,脚下的僧鞋也镶有八宝,连拄杖上都嵌着云星。整个人看起来像是世俗中富商,而非出家修行的僧人。
不仅如此,他的日常用品也是奢华无比。招待唐僧师徒时,他用白铜壶斟茶,配上羊脂玉的盘子和法蓝镶金的茶钟,连见多识广的唐僧都为这些精致的器具所赞叹。
更夸张的是,当悟空称赞唐僧的袈裟时,金池长老的僧众却不屑地表示,他们观音禅院随便哪个僧人都拥有二三十件袈裟,而金池长老更是拥有多达七八百件。这数量令人瞠目结舌,要知道整个禅院共有230名僧人,光那些袈裟的价值就不菲。
为什么他的法号叫“金池”?或许因为他真的是名副其实的“金池”,财富如池水般丰盈,充满了贪欲。
更令人不解的是,面对远道而来的大唐高僧,金池长老丝毫不关心佛法,反而追问:“天朝上国可有什么宝贝,借与弟子一观?”他对宝物的痴迷显而易见,连肉眼凡胎的唐僧都能看出这位长老并非善类。
唐僧的直觉没有错。
金池长老看到唐僧的袈裟后,心生贪念,想据为己有。这时,一个名叫广智的和尚提出杀了唐僧和悟空,但另一个名为广谋的和尚更狠,建议直接放火烧死他们,毁尸灭迹。
2)在《黑神话:悟空》中,金池长老被描绘成一个如幽灵般的存在,(乍一看以为是哪个厉害的妖怪)头上插满尖刺,身体缠绕着黑色的线条,令人不寒而栗。为什么他变成了这样呢?
一种解释是,金池在火场逃窜时被房梁砸中,葬身火海,尖刺象征着木头砸入他的皮肤,黑色的线条可能是他烧伤后的痕迹。
另一种说法是,黑熊精试图让金池长老为己所用,然而金池却与埋藏的金银铜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半人半鬼的怪物。他生前贪恋袈裟,死后仍四处游荡,寻找丢失的袈裟。
如此贪婪,当他面对“天命人”时,虽然他第一反应是恐惧,然而,心中对袈裟的执念还是让他质问对方是否藏匿了他的宝物。
3)金池长老为何如此执着于袈裟?黑熊精曾问过观音菩萨:“师父,出家人生缘已断、金海尽干,长老为何放不下一件衣裳?”观音菩萨的回答是:“若不披上这件衣裳,众生又怎知我尘缘已断、金海尽干?”
这句话点出了金池心中的执念。
对他来说,袈裟不仅仅是一件衣裳,而是他身份的象征,是他向世人证明自己“得道高僧”的标志。
可通俗解释:你若不是马YUN,你怎么让世人相信你不爱钱?
唐僧没有通关文牒,便难以证明自己走过取经路;同样,金池没有那件袈裟,便无法证明自己是高僧。
这种执念正是佛教所谓的“贪”。
金池的贪念,既源于他的本性,更离不开外界的推波助澜。广智、广谋这些角色,都在不断地煽风点火,加剧了金池的欲望与罪恶。
佛家讲“贪嗔痴”三毒。
金池长老的贪,是对世俗财富、物质享受的贪恋,他不满足于已经拥有的千件袈裟、无数宝物,总是想要更多。
而广智则表现了“嗔”的恶念,当金池生出贪心时,广智不仅不加以制止,反而添一把心火,怂恿金池,甚至提议杀害唐僧师徒。他的“嗔”是对不如意现状的愤怒和激烈反应。
广谋更是“痴”的代表:分不清善恶,是非不明,不仅不阻止贪与嗔,反而要用更极端的手段来掩盖罪行。
故而:《黑神话》中的广智手持“赤潮”双头剑,四处点火,而厂谋则有一把扇子,能刮起龙卷风。
他们的行为就象征着煽风点火,激化他人心中的贪嗔痴。
修行路上,摆脱贪嗔痴是必须跨越的障碍。金池的故事,恰恰展示了一个人如何在这些欲望的驱使下,逐渐迷失自我,沦为一个世俗欲望的奴隶。《金刚经》有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过于执着于一切外物,不论是财富、名利,还是袈裟这样的身份象征,便会陷入迷惑,无法解脱。金池的悲剧就在于:他始终未能放下这件“袈裟”,也因此无法超脱尘世之苦。最终,袈裟成了他欲望的象征,成为他无法逃脱的牢笼。
所以说:取经,本质上却是每个人心灵修行。
图源于剧,侵删
请点赞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