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句老话“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它寓意着人们要懂得知恩图报,因此按照正常的想法,在我们的社会交际之中,应该是谁对我们好,我们就对谁好。不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所发生的真实情景却与之恰恰相反。
家人与外人,这两者无论怎么比较都是家人对我们更好,父母把我们从小一点一点的培养到现在,按理来说我们对他们的态度应该是恭敬、礼貌、感激的,但是我们却总是把自己的“暴脾气”留给他们,对待他们没有任何的耐心。
然而我们对待外人的时候,却会与之相反,我们会对他们很好,把自己的“好脾气”留给他们,存在这种心理的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分析。
在1959年时,加拿大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了“印象管理”,它指的是人们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会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在自己家人眼前的形象,通常都是固定的,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稳定,不需要去在意自己的形象。
在这种稳定的关系中,我们会接近“本我”(这种人格是每个人身体最早出现的部分),这时候的我们会本着“唯乐原则”去控制自己的身体,在这个阶段时,我们往往不会在乎道德、规则,只在乎自己是否快乐,因此我们在与家人的相处之中,通常都会下意识地进行行动,并不会过多的去思考,自己的举动是否正确。
但是我们在和外人相处时,彼此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牢固,在我们的想法之中,会认为这段关系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一个举动,因为自己的一句话,造成它破裂,因此我们会非常小心的去处理这段关系,在意自己的形象。
并且根据“获得性印象管理”的心理,我们会不自觉地对别人好,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因此我们会在与外人的交流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的形象,美化自己,增加对外人的吸引力。
另外,在社会心理学中,还有这样一个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它是社会交往的研究中,最具有影响的理论。
简单来讲,很多的社交都是通过“需求”来维持的,那些在生活中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收获的人,对我们来讲会更具有吸引力,并且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也会尽量让自己得到很多收获。
这些收获都需要你用“等价”的东西去交换,在我们面对家人的时候,他们会因为彼此之间的感情,让你用很小的代价,就得到超出你付出的收获。
因此比起外人,我们更愿意去得罪家人,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价就可以哄好他们,比如:揉揉肩、做顿饭、说说话。
但是外人不同,如果你得罪了外人,他们不说报复就已经够好了,想要哄好他们,就好花费更多的代价。
有这样一句话“被偏爱的人,总是有恃无恐”,在这段关系中,我们毫无疑问是那个“被偏爱的人”,我们之所以可以毫无顾虑的对他们展示自己“暴脾气”的一面,只是因为我们知道他们爱我们,不会轻易的让这段关系破裂。
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可以一直伤害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彼此一起去维护,我们可以在家人面前展现出“本我”的一面、“暴脾气”的一面,但同样也要及时认错,改正自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永远的包容你。
我想在我们的社交之中,最重要的关系便是“家人”,他们和其他的关系都不一样,他们会不在乎得失地帮助你;会在你最落魄的时候陪伴你;会在你最难过的时候鼓励你。
这种牢固的关系,会让你充满安全感,让你的心中充满温暖,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将自己的耐心分给他们,懂得“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提到“家人”,大部分人的心中都会有一股暖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没办法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他们,总是对他们“大吼大叫”,总是认为他们“太笨”。
然而他们在我们什么都不会的时候,却从来没有失去耐心,教会我们写字,教会我们读书,教会我们人生的道理,这就是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