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将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以减轻基层负担,原文如下:强化正向激励,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切实把面向基层的多头重复、指标细碎、方式繁琐的督查检查考核减下来,让广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事上。
这一内容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单独列出。
整治形式主义和为基层减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人民的福祉。
一、基层现状:形式主义像紧箍咒
现在的基层干部,就像戴着紧箍咒的孙悟空——天天被各种检查、报表、会议念咒。
检查评比像车轮战,一个乡镇要同时应付环保督查、乡村振兴考核、安全生产检查,同一块农田能被不同部门拍照十几次。有的干部自嘲:“不是在填表,就是在准备填表的路上。”
微信群变成“紧箍群”:手机里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工作群,每天要回复上百条“收到”。
某干部说:凌晨两点群里发通知,没及时回复就被通报批评。
会议开成连续剧:上午开视频会,下午开传达会,晚上开整改会。
有干部吐槽:开会时间比干活时间还长,会议精神全靠会后补笔记。
这些表面功夫挤占了服务群众的时间,让那些真正想干实事的干部疲于应对。
二、减负之后
政府工作报告这次动真格,相当于给基层送来三把“金钥匙”。
时间钥匙:砍掉大部分的重复检查,干部每周能多出两天走访群众,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
精力钥匙:合并同类报表后,填表时间从每天3小时缩到半小时,省下很多时间,对工作开始也没有任何影响。
干劲钥匙:某县取消“拍照留痕”要求后,干部可以多干很多事,拉近了干群关系,群众满意度飙升,比什么考核指标都管用。
更重要的是,减负不是躺平,而是让干部回归主业。就像医院让医生少填表格多看病人,学校让老师少写材料多教学生。
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能够有效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三、如何从根源上破解形式主义?
当前,基层治理中“小马拉大车”的问题并非个别现象,因此需要从制度层面推动基层减负,明确权责,避免将所有任务都压在基层。基层应承担的工作必须清晰界定,权责分明,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
首先,明确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并将这些职责和权限公开,以便群众监督。在传达和落实政策文件、安排任务时,应明确具体任务要求,避免过度干预。
其次,坚持“依法下放、非准禁入”的原则,设置职责任务下沉的标准和门槛。按照事前酝酿、提出申请、组织审核的程序进行,确保任务下沉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最后,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有效减少基层属地管理事项,防止基层承担“无限责任”。这有助于减轻基层负担,提高治理效率。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从根本上破解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整治形式主义就像给树治病,既要剪掉枯枝烂叶,也要培土施肥。
2025年的新政策,让基层干部终于能脱下“戏服”,换上“工装”。
记住,真正的政绩不在报表里,而在老百姓竖起的大拇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