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1931年9月19日上午,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身在天津协和医院的张学良,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就在这天,奉天、营口、凤凰城、安东等18座城镇沦陷,等日军攻打到长春时,长春的部分东北军,没听张学良的命令,自发对日发起反击,然而,敌众我寡,又没有统一指挥,到9月20日,长春也落入日寇之手。
3天时间,丢了这么多地方,消息传回国内,民众是愤慨异常,张学良在《大公报》上的话,更是让他成了众矢之的,破口大骂者,不在少数。
时任广西大学校长的马君武,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骂,还在上海的《时事新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至极的打油诗。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
此诗一出,更是把骂声给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作为东北军的少帅,日寇都打到你家老巢了,你不在奉天坐镇,在天津干什么?是不是真像马君武诗中写的那样,左拥右抱沉浸温柔乡,不管“东师入沈阳”?
看到马君武的诗,张学良是目眦欲裂,国难当头,自己哪有心情风流快活?
更令张学良恼怒的是,马君武为了“押韵”,竟胡乱编排人,他跟赵四小姐确有其事,胡蝶……也确实是他的“绯闻女友”。
可是,他跟朱五完全是清白的,朱五是他的秘书朱光沐的妻子,他还是二人的主婚人,他跟朱五,连一句玩笑话都没开过!
话说,九一八事变当晚,张学良究竟在哪里?他在干什么?为何事变之前,有那么明显的征兆,他们都没做出正确的反应呢?
其实,当天晚上的张学良,并没有跳舞,而是在看戏!
早在1931年5月28日,张学良就因重伤寒,住进了北平的协和医院治疗,因为病的太重,直到9月上旬,他才算是痊愈。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虽然好转,但他的身体依旧羸弱,依旧在协和医院休养。
从9月2日起,日本关东军就开始闹事情,先是连续2天,在沈阳北大营附近进行野外军事演习,9月4日,他们又跑到兵工厂和沈阳城,搞“攻击演习”。
因为不想失态扩张,日寇蹬鼻子上脸了,东北军还是“隐忍”,然而,“隐忍”换来的,却是日寇更嚣张的态度。
9月17日,两个日本兵溜进北大营,把电线给割了,沈阳的东北军,依旧没有反应,于是,在9月18日,关东军决定干票大的。
当天晚上10点左右,一队关东军潜入柳条湖一带,他们在南满铁路上,安装了42颗炸弹,炸毁了一辆路过的列车。
炸掉列车后,关东军立马贼喊捉贼,进攻北大营,并兵分三路,准备攻打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在9月18日这天,东北要员们还在北平为辽北大水灾举行义演募集资金,张学良邀请英国公使蓝浦生夫妇一同参加。
当天晚上,他们一同去了北平前门外的中和戏院,一起观看梅兰芳为赈灾义演的京剧《宇宙锋》。
就在看戏的时候,有人给张学良送来了电报,接到电报的张学良,立刻跟蓝浦生夫妇告别,返回了协和医院。
当时的张学良,也是压力山大,沈阳是东北军的根基,这里有几十万百姓,有几大兵工厂,还有他一手创立起来的航空学校,他怎么可能不关心?
据说,张学良曾想下令让沈阳的驻军阻止日军进攻,但又害怕蒋介石责备,一时没了主意的他,立即召集北平的高级将领召开军事会议。
就在这时,蒋介石发来密电,跟张学良说,沈阳日军的行动,是个“地方事件”,要他全力避免事件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从“中央”即可。
蒋介石虽这么说,可那毕竟是张氏父子经营多年的“产业”啊,张学良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被日寇占据呢?
据说,那一夜,他给蒋介石连续发了十几封电报,但蒋介石每次回电,都是不准抵抗,把枪放起来,把仓库锁起来,一律点交日军。
虽然心里极不情愿,但蒋介石是“君”,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张学良,最终还是遵从了他的命令,让沈阳的东北军把枪放仓库里,“挺着死,为国牺牲”。
当时,进犯的日军,仅有北大营人数的十分之一,若是他们能拿起武器,奋勇反击,恐怕,又是另一个局面吧?至少,东三省不可能如此轻易的被占据。
可惜,无论蒋介石是还是张学良,都没有这个勇气,因为他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国际”上,殊不知弱国无外交,没有价值,没有人会下场帮你。
可能,当时的中国,就跟如今“巴”一样吧,而沦陷后的东北,就是“袈裟”,所有人都是嘴上支援,没有一个愿意真正下场,解救他们于水火……
话说,这个“朱五”是谁?她有何神奇之处,为何一个身在广西的教育家马君武,都听过她的“大名?”
朱五,本名朱湄筠,她并非风尘女子,而是跟赵四小姐一样,出身名门。
朱湄筠的父亲叫朱启钤,河南信阳人,早在1981年就步入政坛,在其三姨夫,曾任晚清军机大臣的瞿鸿禨的提携下,朱启钤升官速度极快。
1895年,朱启钤当知县,1902年,进入京师大学堂,1904年,创办军事文报,1908年担任东三省蒙务局督办,也是这时候,跟东北王张作霖有了交集。
北洋政府成立后,朱启钤先后担任交通部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内务部总长等职,甚至在袁世凯称帝的时候,还担任登基大典筹备处处长一职。
袁世凯死后,朱启玲被以“帝制祸首”的罪名通缉,但仅仅过去2年,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安福国会参议院副会长,在1919年,更是担任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
议和失败后,已经72岁的朱启钤退出了政界,旅居天津、上海,开始搞实业。
1921年之后,他成了徐世昌的特使,先后前往法国、日本、欧洲各国考察。
见过世面的朱启钤,思想很开明,他从不限制子女的社交活动,因此,他们家的小姐们,常常活跃于各种社交场合,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她的第五个女儿朱湄筠,她声名在外,有“北洋名媛”之称。
朱湄筠是1905年生人,比张学良小4岁,二人从小就认识,也是个大美女,但张学良却对她不感冒,虽然都常混迹社交场所,但张学良跟她,也仅仅是“点头之交”。
后来,朱湄筠嫁给了张学良秘书朱光沐,张学良就更不能开她玩笑了。
因为马君武一首诗,赵四、朱五、胡蝶,成了“民国红颜祸水”的代名词,这让她们恼火不已,但恼火归恼火,但无论是张学良,还是3个女人,都没有找马君武的麻烦。
后来,一次偶然,朱湄筠在香港的一家餐厅,碰到了马君武,便问马君武知不知道自己是谁,见马君武摇头,朱湄筠告诉她,自己就是他诗里面的朱五,然后甩袖离去,搞的马君武是尴尬不已。
1940年,马君武因胃病离开人世,他写的这首诗,也就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渐渐无人提起。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随后,他被蒋介石软禁。
被软禁后,他的亲朋故旧们,开始想方设法营救他,朱湄筠也是其中之一。
不止因为他的丈夫朱光沐曾当任张学良的秘书,还因为他的姐姐朱洛筠是张学铭的妻子,她跟赵四小姐,也是同班同学。
然而,想救出张学良来,谈何容易?努力多年,他们都没能成功。
朱湄筠的父亲,是个长寿之人,新中国成立之时,他已经77岁高龄,也没有跟着蒋介石去台湾,而是留在大陆,来建设新中国,也是因为这层关系,朱湄筠始终跟大陆保持着联系。
1961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25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周总理跟张学思、张学铭等人提起张学良,不禁潸然泪下,于是,决定给海峡对岸身陷囹圄的张学良写封信。
可写信容易,把信送到张学良手中,却是千难万难,经过慎重考虑,组织决定把这个重任,交给朱湄筠来完成。
通过朱湄筠的父亲,组织要到了朱湄筠在香港的地址,得知大陆找她的缘由,朱湄筠是感动不已,她立即答应,会亲自去台湾,无论如何把信送到张学良手中。
当时的台湾,对张学良的监禁依旧严苛,身边至少有一个连的便衣,担任警卫工作,等闲根本无法靠近,怎么办?
为了把信送到张学良手中,1962年4月份,朱湄筠就到了台湾,可足足等了6个月,她才找到机会。
那是1962年10月10日,张学良有一个公开活动,朱湄筠岁无法靠近张学良,但她却在活动现场,见到了一位老熟人,那就是张学良挚友,曾当任宋美龄大管家的黄仁霖。
她把信装进一个高级糖果盒,交给了黄仁霖,说是从香港带来的特殊,希望能转交给张学良。
黄仁霖不疑有他,收下糖果盒后,又转交给了张学良的基督老师董显光,董显光也未发觉异常,于是,这封信到了张学良手中。
关于周总理信里写的啥,许多年都是秘密,直到多年后,张学良获得自由,人们才从他口中得知,是十六个字:为国珍重,善自养心;前途有望,后会可期!
可惜,等张学良能自由出入台湾的时候,故人们早已凋零,如果周总理活着,或许,他会回大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