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三皇,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什么贡献?

韬滔谈易 2024-07-13 21:17:26

三皇五帝的传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大家是否知道他们的来历呢?

先说三皇,现在普遍认为三皇就是指伏羲、神农、女娲,问题是,他们是如何才称得上三皇呢?或者说,他们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什么贡献呢?

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有三项伟大的发明,每一项都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其中第一项就是动物的驯养。驯养动物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还可以利用经过驯养的动物辅助生产,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便日常生活的同时,还可以大大减轻人类的劳动强度。人类驯养动物这一壮举,《易经》给予了极高的肯定,《易·系辞》下篇的第二章就有相关的内容:“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服牛”就将牛驯服,使它能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牛能够负重,耕牛是古代农业耕种的主要助力。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牛犁田耕种。

“乘马”就是骑马。马的最大特征就是擅长奔跑,借助马的助力,人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遥远的地方。在古代,人们出门远行基本上都是骑马或乘坐马车。如果没有马,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使用牛马辅助生产,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一次意义重大的产业革命。那么,又是谁最先掌握驯养动物的技巧呢?

根据《易经》的记载,最先掌握驯养动物的是上古时期的狩猎高手包牺氏,《易·系辞》下篇的第二章就有比较系统的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以上这段文字就讲述了包牺氏对人类文明的两大贡献,其一是创立八卦,其二就是结绳织网狩猎。最后以“盖取诸离”结束,说明相关内容来源于《易经》离卦,显得有根有据。而且,《易经》离卦对题目的解释是:“离:利贞,亨。畜牝牛,吉。”这句话就十分明确地说明,畜养母牛对人类的生存十分有利。

也许大家都认为,驯养动物并非十分复杂的技术,算不上什么伟大的发明。在现在的条件下确实如此,但大家是否想过,现在人类之所以能够轻松地驯养各种动物,主要原因是有前人的经验积累。在上古时代,如何获得动物就是一个难题。而且,只有活着的动物才能够驯养。包牺氏在发明结绳织网技术后,才解决这个难题。

依靠自身的力量,人类在与豺狼虎豹等猛兽搏斗时并不占任何优势。但是,不管是什么猛兽,一旦被绳网束缚就只能任人宰割。自从掌握了结绳织网狩猎后,人类便可以战胜一切猛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因此,结绳织网狩猎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发明,那怕是后来出现的弓箭和猎枪,也未必比结绳织网狩猎更加有效,至少人们不会用猎枪来捕鱼。

动物驯养还有一个难题是品种的老化,伴随而来的就是动物容易染病大规模死亡,严重者危及人类的生命。因此,动物驯养需要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的品种,只有掌握结绳织网狩猎的包牺氏才具备这种能力。

人类的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人类在什么时候开始驯养动物?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相信也不会太久远。但是,如果要问人类是如何成功驯养动物,《易经》则有比较系统的记载。成功驯养动物的是包牺氏,而且是从驯养马开始的。

第二项就是农业耕种。掌握农业耕种后,人类便可以通过重复耕种就源源不断地获得粮食。发明农具,从事农业耕种的就是神农氏,相信大家都比较清楚,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

至于最先从事农业耕种的是不是我们的祖先,这个问题在以前曾经有过很大的争议,不过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起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是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各种粮食作物。

第三项就是陶器炼制。陶器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青铜器出现前的远古时期,如果没有陶器,人类用什么煮饭?怎样吃饭?大概只能把食物放到火堆里,烤了一段时间后连泥带灰吃下肚,这种滋味对现代人来说,恐怕谁也受不了。

由此可见,陶器对人类的日常生活是多么重要,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有多么大。那么,陶器的烧制技术是谁最先发明的呢?

综合众多的民间传说,并结合各种古籍记载,最先发明陶器烧制技术的就是女娲,大家是否会感到意外呢?

自古以来,女娲就被列为三皇之一,她的贡献是什么?难道真的如神话传说中的造人,或者补天吗?

前文已经讲述,伏羲氏发明结绳织网狩猎方法,使得人类开始驯养动物。神农氏发明农具,人类通过农业耕种便可以获得赖以生存的粮食。女娲氏能够与伏羲氏和神农氏相提并论,其中必定是有原因的。

提起女娲,人们很容易想到女娲造人或者女娲炼石补天,但是,这些都是有违常识的神话传说,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就要尊重历史,尊重客观事实,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个事实。

前面章节已作讲述,这些荒诞离奇的神话传说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并流传到现在,原因是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依托。由于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想象发挥、重新创作的神话传说更加引人入胜,在流传的过程中更加受到大众的欢迎,而真实的历史故事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幸运的是,我们的祖先所创造出来的文字就包含了大量的信息,通过对文字起源以及字形结构的形容,我们依然可以了解很多信息,找到被遗忘的某些真相。“女娲”的“女”大家都比较了解,就是女子、女人的意思,说明女娲就是一个女人,这个问题就不用多说了。

至于这个“娲”字,最初是怎么造出来的呢?很遗憾,现在还没有发现“娲”字的甲骨文。不过经过一些学者的研究,“娲”字右边的“呙”是从“鬲”演化而来的,而“鬲”就是用来蒸煮食物的陶器。

一般来说,先有语言,然后才有文字。在广东的白话中,娲、锅、窝这三个字都是相同的读音,窝是指家,锅是煮饭和炒菜的用具,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这与女娲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都知道,男人比女人更有力量,远古时期的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女人往往需要男人的保护。因此,出门狩猎寻找食物就成为了男人的职责,带着女人反而成为拖累,家中的事务则由女人来负责,当然也包括煮饭炒菜。从字义上来理解,女娲应该是经常在锅灶旁边煮食烧饭的家庭妇女。

在陶器出现以前,食物都是直接放到火堆中直接烧或烤,烤得差不多了就从火堆里捡出来供大家食用。由于长期用火烧烤食物的缘故,女娲,也就是远古时期的家庭女子,发现某些泥土经过高温后变得跟石头一样坚硬。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女娲逐渐摸索出陶器炼制的方法。女娲所炼制出来的“石”,其实就是她用粘土制作成某种形状的容器后,经过高温烧炼出来的陶罐。

也许大家有所不知,这个“石”字除了指那些坚硬的石头外,还是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重量为一百二十斤。

此外,古代弓弩的强度也是以石来度量的。

那么,古人为什么用石来作为容量单位呢?

答案恐怕出乎大家的意料,这种容器刚刚被炼制出来时,还没有专门的名称,只是因为这种新产品坚硬如石,故以石来称呼。而且,这些容器在刚刚在开始的时候就是用来装粮食,一个容积很大的容器能够装一百二十斤粮食,故称一石。不过请大家注意,古代一斤的重量跟现在一斤的重量是不相同的,因为在民国以后,斤和其它各种单位都采用了国际标准。

大家知道,不同矿物组分的经高温烧制后会呈现出不同颜色。传说中女娲炼制出五彩石就充分说明,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制作彩陶的工艺技巧。

自古以来,中国的陶瓷享誉世界,这就是女娲氏的贡献,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陶器的出现,不仅方便人类的日常生活,还催生了市场交易,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陶器出现前,人们只能将粮食直接放进火堆中烧烤,不仅费时费力,食用也不卫生。自从有了陶器,人们便可以将粮食脱壳后放进陶器中用火煮,不仅保存了食物中的营养,而且食用也方便。

陶器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客观上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然而,并非所有地方的泥土都适合制作陶器的,适合制作陶器的地方只是少数。那些不适合制作陶器地方的人们,只好用自己生产出来的粮食换取日常生活所需的陶器,交换产品的地点逐渐成为市场。

市场的出现,使得不同区域、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大家在交换商品的同时,也在交流思想和文化。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前就能够用统一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就是交易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和文化的源泉。

自从有了交换产品的市场,一部分人便专门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专门制作陶器,或者制作日常生活所需的产品,然后用这些产品换取生活所需的粮食。女娲发明制陶催生了市场,市场的出现又促进了社会分工。

自从有了社会分工,某些人便可专注于某一项工作,从而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0 阅读:58
评论列表
  • 2024-10-04 16:10

    白话起源于公元前550年左右,它能代表整个“公元前”?

韬滔谈易

简介:从《易经》中探讨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