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战争,他可能一辈子都居住在不被世人关注的角落里,过着平凡的生活。那里森林、湖泊遍布,漫长的冬季则被白雪覆盖。那里人烟稀少,人们习惯用打来的驯鹿肉款待来访的客人。那里叫马加维,芬兰南部的一个安静祥和的小镇。他——西蒙·海耶就生活在这里。
电影《兵临城下》带火了苏联著名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不过很可惜的是,这部由法国人让·阿诺执导、英国演员裘·德洛主演、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制作的电影在影片中掺杂了太多不应有的元素,导致故事大背景偏离了史实。
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击毙250名德军,整个战争的歼敌数字超过400人。不仅如此,他还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击毙柏林狙击学校校长、德国狙击之王科宁斯上校。
西蒙·海耶的战绩如何呢?他在1939年11月爆发的苏芬战争中,仅用98天就击毙苏军542人。他还用冲锋枪打死了200多人,累计歼敌数字超过700名。这个数字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超越。
1905年12月17日,西蒙·海耶出生在南芬兰省的马加维(现今隶属于俄罗斯联邦卡累利阿国内共和国)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伐木、狩猎是当地人的专长,西蒙·海耶受到长辈的熏陶,很小的时候就练就了娴熟的滑雪和猎杀技能。他的个子虽然矮小(只有一米五二),但身体健硕,野外生存能力极强。
1925年,20岁的西蒙·海耶加入芬兰国防军,开始接受专业的军事训练。他对枪械的兴趣浓厚,这为他日后扬名打下了坚实基础。
退役后西蒙·海耶回家继续务农,农闲时仍旧像父辈那样到森林里伐木、狩猎,以补贴家用。西蒙·海耶有极强的耐力,据说他在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下潜伏雪地5个小时,还可以保持神智的清醒和行动的敏捷。他的伪装术也是一流的,森林里动物的感觉要比人灵敏,可是多狡猾的猎物总会被他的伪装轻易骗过,然后在瞬间被猎杀。
更可怕的是西蒙·海耶在年复一年的猎杀中锻炼出的枪法越来越精准,只需要简单的机械瞄准具,粗陋的猎枪,他便能做到500步内弹无虚发。这在现代是很多离开光学设备和高科技工具就活不了的学院派狙击手所无法想象的。
35岁以前的西蒙·海耶一直在过着清苦但快乐的生活,寒冷的西风呼啸着吹了又返,大西洋暖流也在极圈一年又一年地奔流。曾经的小伙子变成了年逾三十的中年汉子,皱纹爬上了眼,劳作压弯了腰,手中的芬兰匕首在磨砺中越发纤薄锋利,唯一不变的只有那犀利的眼神。艰辛的劳动并没有泯去他眼中的光彩,反倒是在那一条条风雪蚀刻出的皱纹映衬下,越发透露出坚毅和凌厉杀机。
苏芬冬季战争的历史背景在《背景篇—苏联》中有过介绍,过程在《战役篇—苏芬冬季战役》也已经描述过。
1917年,庞大的沙皇俄国土崩瓦解,新生的苏维埃为了专注于平息内乱,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缓和外部局势。于是比邻欧洲一侧的边疆地区开始异动。罗马尼亚趁机夺回北布科维纳和比萨拉比亚;波兰蚕食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在英国的支持下宣布独立。而最北面的、从未以国家概念示人的芬兰也第一次宣布建国。
不仅如此,芬兰还跟苏维埃签署了一份对自己十分有利的《塔尔图条约》。根据这份条约,苏芬边境被划定在距离列宁格勒仅有30多公里的地方。芬兰人认为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殊不知它成为日后战争的导火索。
当世界大战的火药味越来越浓重时,苏联开始谋求改善西部边境态势。1938年4和1939年3月,苏联方面先后两次向芬兰提出“交换换领土”意愿,芬兰均拒绝。
1939年10月14日,苏联第三次提出新建议,用5523平方公里的苏联国土换取2761平方公里的卡累利阿地区,并要求租借芬兰湾的6处岛屿。
尽管协议并不公平,但时任芬兰总司令曼纳海姆还是建议接受苏联人的方案。他提醒芬兰最高当局,作为一个小国,这份协议可以确保芬兰和苏联长久的和平。但芬兰总统卡扬德尔还是拒绝了。
1939年11月29日,苏联宣布和芬兰断交。11月30日,苏军4个集团军30多万人越过两国边境,进入芬兰境内。芬兰随即宣布两国进入战争状态,战争就此爆发。
苏军兵分四路,两路由南向北沿拉多加湖两侧推进,进攻芬军重兵驻守的“曼纳海姆防线”;一路由东向西沿边境中部推进;最后一路则沿着北部海岸线进攻。
其中沿中部推进的是崔可夫指挥的第9集团军,共2个军4个师。他们兵分两路,分别从南北沿着两条公路挺进。起初因为芬军兵力空虚,苏军深入芬兰境内40公里,随后被赶来的芬军第3军拦住了去路。至1939年12月底,南路苏军的2个师伤亡2.3万人;北路苏军虽然损失相对较小,但也没能取得突破。西蒙·海耶经历的苏芬战争就发生在这片地域。
战争爆发后,芬兰施行全国总动员。正在家中务农的西蒙·海耶此时已经34岁,他以下士军衔重新应征入伍,随即开赴前线。
芬军兵力处于绝对劣势,中部地区也没有像卡累利阿地区那样坚固的工事。不过这里终年人迹罕至,数百公里长的战线上仅有两条公路可用,而且相距遥远,不能相互策应。此外这里除了森林就是湖泊,时值冬季芬兰当地白天气温也达到零下20摄氏度以下,夜间的气温甚至会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
依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芬军总司令曼纳海姆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原则—部队化整为零,潜伏在苏军进攻道路两侧的森林,拦头截尾、分割歼灭;同时组建野战小组,在苏军宿营时发动小规模的持续偷袭。
西蒙·海耶擅长的猎杀技能十分契合芬军的战术。他率领一支小分队钻进大森林,白天潜伏在路边,见到大部队就放过;见到小部队也并不会冲上去硬拼,而是追踪尾随,逮住机会开枪就打死几个。等到苏军反应过来准备反击时,却发现眼前白茫茫一片,积雪没膝盖深,根本就找不到芬军的踪迹。他们正要开拔时,又是一顿乱枪打来。
苏联人慌了,四散逃命,却发现路边到处都是陷阱、捕兽夹还有地雷,冰天雪地里一旦被困住就会直面死亡,侥幸不死却发现到处都藏着索命的芬兰游击战士。
坦克在这里毫无用处,只能成为对方的活靶子。芬军缺少反坦克武器,于是用白磷和汽油制成燃烧瓶对付苏军战车。这种简易武器后来被芬兰人称作“莫洛托夫鸡尾酒”。
冬季的芬兰夜晚特别漫长,苏军不得不整夜挤在篝火边取暖,穿着厚厚保暖大衣的西蒙·海耶带着士兵们埋伏在一旁,用狼一样的眼光盯着这些懵懵懂懂的“猎物”。时机一到,他们用芬兰刀摸掉哨兵,其余人冲上去用冲锋枪一顿屠杀扫射,顺便把苏军的营地扫荡一空。
要是对手防备严密,芬军就躲在暗处,借着篝火的光线用步枪一个一个给苏联人点名,苏联人明知靠近篝火就是个死,可是实在抵御不住温暖的诱惑,飞蛾扑火一般走向死亡。至于搜索狙击手算账的事,总要等冻僵的腿脚活动过来再说吧!
西蒙·海耶使用的是一支“莫辛纳甘”步枪,这是一款苏联人设计、制造的栓动步枪,是二战期间苏联步兵的主要武器。莫辛纳甘步枪虽然制造工艺相对粗糙,但他拥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西蒙·海耶使用的步枪是他自带的,战争爆发前就已经跟随他很多年,对这支步枪十分熟悉。
西蒙·海耶的枪并没有加装瞄准镜。据说这是因为在执行一次潜伏任务时,苏军通过瞄准镜反射的太阳光发现了他们,差点将西蒙·海耶的小组全部消灭。
不加装瞄准镜会影响射击精度,但对于射击技术精湛的西蒙·海耶来说影响并不大,而且战场上并不需要远距离射击,复杂的地形可以为西蒙·海耶提供良好的潜伏地点,绝大部分击杀任务是在200米内完成的。不过他还曾在700米距离成功击杀目标。
相比于其他狙击手,西蒙·海耶有很多独特的伪装防护措施。比如他会在潜伏时往嘴里塞上一把雪,这样呼气时就会减少哈气。比如他会在枪口四周撒上一些水,当击发子弹时,飞溅起的雪花能够形成一团雪雾,这样就可以避免敌人捕捉到他的精确位置,从而为他赢得转移的时间。
凭借出色的狙击技术,西蒙·海耶以平均每天击杀5名苏军的速度迅速积累着自己的战果。单日的最高纪录则是25人。
鉴于西蒙·海耶的存在已经对苏军部队时期造成严重打击,苏军指挥官急于清除这位“白色死神”。一批苏军神枪手被派到了前线,可过了几天都无一例外地被抬下了前线,他们要么被一枪击中眉心,要么被西蒙·海耶用锋利的芬兰刀割破了喉咙。
有一位苏军狙击手在雪地里苦苦等待了几个小时。当他认为西蒙·海耶并不在附近时,正准备起身离开,可就在这时西蒙·海耶的枪声响了,那名苏军狙击手应声倒地。
无奈之下,苏军为西蒙·海耶专门准备了几次炮火覆盖。当发现他的大致活动区域后,一个重炮团会对那片区域实施地毯式火力覆盖。西蒙·海耶足够幸运,他在炮击中遭遇的最大险情是被弹片划破了身上厚厚的冬装,本人则毫发无伤。
1940年3月6日,西蒙·海耶奉命带领一个小队进入乌利斯马森林阻击苏军。黎明时分,他们穿过一片300长的沼泽,占据了一片非常有利的位置。不久苏军出现在视野里,有的甚至就在他们几米远之外。
战斗打响后,大批苏军倒地,活着的一些苏军士兵选择撤退,也有一些就地组织起反抗。西蒙·海耶后来回忆说:“我听到几十米外传来了一声枪响,随后我就倒在了地上,四周的一切都变成了白色。后来我才知道那颗子弹打中了我的下巴。”
战斗结束后,打扫战场的芬军士兵把阵亡的士兵遗体排成一排。一名士兵在清点数量时,身边的一个“尸体”突然抖动了一下腿,那个人就是西蒙·海耶。
他还活着。
西蒙·海耶昏迷了整整三天,那颗击中他的7.62毫米步枪弹从他的下颚射入,然后贯穿面部从左脑穿出,半张脸都被打没了。医生先后为他做了26次手术,试图修复他的面部。还从他的腿部取下一块骨头,填补了他面部的缺失。一个月后西蒙·海耶康复出院。
此时,苏芬冬季战争已经结束。芬兰虽然拥有西蒙·海耶这样的超级狙击手,却还是输掉了战争。3月12日,双方在莫斯科签署《苏芬合约》。根据协议规定,苏联得到了所有战前希望得到的领土。
此战,芬军伤亡10万余人,苏军最新公布的伤亡数字则是70万人。
战争结束后,西蒙·海耶回到自己的农场,从事猎鹿、驯鹿工作。他的家也搬到了苏芬新边境地区的一个小镇。那时他已经成为芬兰家喻户晓的英雄,在芬军总司令曼纳海姆的亲自过问下,西蒙·海耶在退役前从下士直接提升为少尉。
据西蒙·海耶的朋友说,伤愈退役的西蒙·海耶变得沉默寡言,他跟动物交流的次数远比跟人的交流次数多。
苏德战争爆发后,西蒙·海耶没有重返部队,而是继续在家当一名猎人,终其一生。
1998年,老人接受采访时曾透露他并不是天生的射手,枪法都是从打猎中锻炼出来的。至于是否为战争中杀人感到内疚,老人沉默半晌,然后对记者说:“我只不过是个服从命令的军人,而且想把交给我的任务执行到最好。”
2002年,这位芬兰的民族英雄离开人世,享年9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