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军事力量自苏联解体后已大幅缩水,常规军力无法与西方国家,尤其是北约抗衡。因此,普京依赖核威慑作为最后的安全防线,这也是此次会议上强调核战略调整的原因之一。俄罗斯的核战略更多地着眼于核力量的保有和使用,以应对日益迫近的西方军事压力。这种核威慑战略并不是新生的,而是俄罗斯面对多重威胁下的一种防御性反制手段。
与苏联时代相比,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和军事力量都大为削弱。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依赖“恐怖的核平衡”维持战略稳定,双方都有足够的核武器毁灭对方多次,这一平衡也使得美苏之间达成了一些裁军协议。然而,随着冷战结束,美国逐渐撕毁这些协议,特别是在俄罗斯力量削弱的情况下,这种核平衡早已不复存在。如今,北约的东扩与核共享政策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的安全危机,迫使俄罗斯不得不依赖核武器来维持其威慑力。
现如今,北约的核共享政策让美国的核武器出现在俄罗斯的门前,尤其是德国和土耳其等国都参与了这一计划,进一步威胁到了俄罗斯的安全。F-35隐身战斗机能够携带核武器,进一步压缩了俄罗斯的反应时间和打击能力。这种核武器的邻近性,使得俄罗斯面临的安全威胁远远超出了苏联时代的困境,迫使普京政府在核战略上做出更为强硬的调整。
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高层频繁提及核武器,甚至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多次公开以核威胁回应西方。然而,频繁的核威胁可能导致西方的“脱敏”效应,削弱核威慑的实际效果。当核威胁成为日常话题时,西方可能逐渐对俄罗斯的核威慑不再感到恐惧,从而降低其威慑效力。俄罗斯必须谨慎处理这一问题,避免其核战略被西方视为“狼来了”的故事。
普京在核威胁会议上的表态,意味着俄罗斯的核战略正在进行调整,目的是应对更为严峻的安全环境。然而,核武器究竟能否继续成为俄罗斯对抗西方的有效手段,仍然有待观察。核武器虽然是俄罗斯的一张强牌,但其有效性需要依赖于国际局势的演变和各方博弈的结果。未来,俄罗斯能否通过调整核战略维持其大国地位,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