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料与成品受潮风险高
回南天的高湿度环境(空气绝对湿度显著升高)会导致饲料原料及成品吸潮,含水量超标(超过15%时霉变风险剧增),直接引发结块、发热和霉菌滋生(如黄曲霉毒素),破坏营养成分(如维生素氧化、脂肪酸败),降低饲料适口性和营养价值。
2. 生产工艺受阻
湿度过高可能影响饲料加工中的混合均匀度和制粒效果,导致颗粒松散或霉变提前发生。此外,高温制粒后的饲料若未充分冷却,可能因温差加剧冷凝水形成,加速变质。
二、对饲料保存的挑战1. 仓储环境恶化
仓库内低温物体(如墙面、地面)易吸附湿气,形成冷凝水,直接接触饲料堆垛时导致局部霉变。钢结构仓库因隔热性差,更易因温差产生“集装箱雨”现象。
2. 贮存管理难度增加
堆垛过密或直接接触地面(未使用托盘架空)会阻碍通风,加速内部温度升高和霉菌繁殖。若库存周期过长(如超过7天),受潮风险成倍上升。
3. 防霉剂依赖性与选择难题
霉菌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快速繁殖(如30℃以上时繁殖速度倍增),需依赖防霉剂抑制,但市场上含丙酸类产品效果参差不齐,错误使用可能加剧毒素残留风险。
三、对养殖环节的连锁反应1. 动物健康威胁
霉变饲料中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可导致畜禽肝脏损伤、免疫抑制及消化紊乱,表现为腹泻率上升、生长迟缓或产蛋率下降,严重时引发群体性疾病。可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调理肝肠代谢,改善生长性能。
2. 养殖成本增加
饲料营养流失迫使养殖户增加投喂量以维持生产性能,料肉比升高;同时,处理霉变饲料和动物疾病治疗进一步推高成本。
3. 供应链稳定性风险
极端天气可能中断运输或延迟原料供应,叠加库存管理不当,易造成饲料断档,影响养殖周期规划。
四、综合应对策略1. 优化仓储管理
通风控湿:选择日出前半小时通风(此时室外绝对湿度最低),时长控制在1小时内,避免引入湿空气。
物理隔离:原料堆垛与墙面保持30厘米距离,使用托盘架空,定期翻动以均衡温湿度。
隔热改造:为仓库屋顶和外墙加装保温层(如ZS反射隔热涂料,热反射率达90%以上),减少冷凝水形成。
2. 科学使用添加剂
添加高效防霉剂(如丙酸类产品),优先选择质量稳定的品牌,并配合干燥剂使用,抑制霉菌滋生。
3. 强化养殖端管理
缩短库存周期(袋装料不超过7天),优先使用陈料;定期检测饲料水分和霉菌毒素,霉变饲料及时废弃。
加强动物健康监测,储备肠道调理剂和保肝类添加剂,如添加胆汁酸,降低毒素危害。
总结回南天的高湿、温差和会对饲料生产、保存及养殖形成系统性威胁。需通过环境调控、工艺优化和科学管理构建多维防线,以保障饲料安全及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