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生孩子是最好的投资?

依霜评商业 2024-07-03 17:10:29

今天,聊聊人口出生率。

为什么古人愿意多生孩子?

1、医疗条件差,新生儿死亡率高。

哪怕是条件最好的皇家,婴儿的夭折率也远高于当代。

清代十二世君主中,除了最后三个君主没有后代,前面9个君主共生育子女195人,平均每个君主生育子女高达21人。这个数字,比普通老百姓高太多了。然而,其中不到20岁就死掉的有81人,占总人数的42%;不要15岁就死去的有74人,占总数的38%;不到10岁就夭折的有68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35%。

皇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百姓?

古代社会福利制度几乎没有,要靠孩子养老,而死亡率又高,为了分散风险,就必须要多生。

2、养育成本低。

管口饭就行,养到8岁就能帮忙干简单的农活,十几岁就是个壮劳动力。农村的粮食自给自足,多养几个孩子的成本增加不多。

反过来看当今,婴儿夭折率极低,没必要多生。但我个人觉得,为了降低风险,生两个是必要的,一个孩子依然风险较大。孩子不是股票,整个家庭都无法承受孩子出事的一点点风险。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连一个孩子都不想生,更不用说两个呢?

原因之一,就是现在孩子的养育成本太高了。

从出生开始,一直养到工作,最少要20-25年,投入巨大。而且如果教育失败,万一孩子啃老,还要补贴其买房,甚至还要补贴孙子辈。可以说,现在养个孩子,就是一辈子的奉献和投入。

如果没有传宗接代的伦理压力,我估计出生率还得暴跌一半以上。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亏钱的买卖没人做。

所以,要想提高出生率,必须降低养育成本。

比如教育的竞争,从小学就开始各种培训班,而且读个本科已经不行了,高学历的竞争都蔓延到了硕士博士。如果还有更高的学历,我相信不少人会读到40岁。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人拥有高学历后,学历就开始贬值了。现在很多办公楼的白领,其工资收入还不如送快递的,卖早点的,以及各种技术工人。

物极必反。若学历贬值太快,可能读书无用论又会起来。而且,随着老龄化加速,国内体力劳动者的收入会持续增长,可能会像欧美那样,随便修个东西都很贵。如果真是如此,意味着孩子的教育没必要在一条赛道上疯狂内卷,有人会感觉不如早点学个手艺,这样养育成本会下降很多。

压制生育的,除了养育成本高外,更重要的是城市化。

城市化的优点很明显,比如在镇上卖早点,一个月只能赚3000元;在大城市卖早点,人流量大,一个月能赚2万。在城市里,就业机会多,你可以开网约车,也可以送外卖,送快递,做保姆等等。城市化程度越高,人均收入越高。

再比如,把人都集中到高层小区,只要铺设一条宽带线路,就能服务很多人,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更低。

城市化的缺点是,居住空间紧张。

大城市,意味着极高的人口密度,海量人口集中在狭窄的的楼房里。这会导致什么结果?

有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叫“老鼠乌托邦”。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宏做了个实验,他将4对老鼠放入实验环境中。该环境底部面积为2.7平方米,四边围栏高1.4米。每一边都有4个直立网状隧道,这些隧道通往各个居室箱、食物漏斗及饮用水分配。

简单说,这8只老鼠被放入了伊甸园,还给了一个青梅竹马的对象,和一个“城市”的资源任由挥霍。在这个“城市”里,有绝对舒适的气候,充足的食物和水,有人定期清理卫生,还没有捕食者。唯一的不足是,空间是限制的。

对老鼠来说,这就是个物质极大丰富,物资按需分配的天堂。按照我们对动物本能的了解,它们会很快繁殖到数量充斥整个“城市”,直到需要排队领取食物和水,甚至排队时间足以饿死的地步,种群的数量才会停止增加。

事实真的如此吗?

起初,老鼠的数量的确迅速增长,只用了55天便实现了数量翻番。在实验开展后的第315天,数量达到了620只。此后,数量增长显著放缓,需要145天才会实现一倍的增长。最后一个成活个体是在第600天降生的,此时总数量为2200只老鼠。

尽管科学家设计的“城市”最多能允许3840只老鼠生活,但当老鼠数量到达2200只时,老鼠的社会就崩溃了。在315天至第600天期间,老鼠的异常行为包括:在断奶前将幼体遗弃、伤害幼崽、同性性行为的增加、主宰的雄性个体无法继续维持自己的领地并保护雌性、雌性的攻击性行为、非主宰地位雄性的消极避世、个体间互相攻击且不还手。

实验第600日过后,社会崩溃继续持续,数量下降到了群体灭绝的边缘。期间,雌性停止繁殖,而她们的雄性对象则完全抽身世外了。雄性变得从不求爱、从不争斗,仅仅做一些维持自己生命的事。他们进食、饮水、睡眠并为自己梳毛,所有这些都一个人完成。

最后,这个乌托邦的所有老鼠都死了,种群覆灭。

难怪人们常说,城市化是最好的避孕药。因为城市化必然意味着居住空间紧张,房价高涨,生活成本升高,从而抑制生育愿望。拿北上广来说,年轻人买个两居室都很难,生个二胎怎么住?

下图是我国历年出生人数的走势图:

80年代,每年出生人口大致在2200万左右;90年代,每年出生人口大致在2000万左右;2000年-2010年,每年出生人口大致在1600万左右。2016年有个小高峰,当年出生人口是1883万,然后就一路下滑,2023年出生人口仅有902万。

这意味着未来有很多重大变化。

孩子一般是3-4岁上幼儿园,6-7岁读小学,13岁读初中,16岁读高中,19岁上大学,23岁大学毕业,28-35岁结婚买房。

所以,首先冲击的是幼儿园,每年出生人口的减少,都会体现在三年后的幼儿园生源缺口上。数据显示,幼儿园数量在2022年出现2008年以来首次缩减,2023年全国幼儿园数量27.44万所,相较于2022年再次减少1.48万所,在园幼儿数减少534.55万人。

接下来,人口萎缩的冲击也即将蔓延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小学生和初中生在校人数峰值将分别于2024、2030年到来,此后将快速下滑。这意味着教师的需求会逐步减少,教编还是尽量别考了。

好消息是,高考人数可能会在2035年附近达峰,之后竞争压力就不会那么大了,每年高考人数会快速下滑。

还有,以前出台地产刺激政策,房价很快就涨起来了,因为那时候有很多刚需,他们需要结婚和生孩子。可现在结婚的人数大幅减少,生孩子的就更少,买房的需求自然就少了。

未来15年,每年大约有1500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且学历水平普遍较高。尽管法定工作年龄是18岁,但考虑到近几年来应届生中硕士和博士比例不断增加,拉高了参加工作的平均年龄。假设22岁参加工作,新增劳动力人口的峰值或在2038年附近,正好对应2016年出生人口高峰期,就业压力也会变小。

若再往更长远展望,可以看看日本,有媒体报道说,日本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1%,创历史纪录。在人手短缺的背景下,企业积极招录人才。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的供小于求。

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生孩子的人,也算是一种躺赢。比如今年出生人口比前几年少500万,你的孩子相当于出生就跑赢了500万人,他们主动把资源空出来给你。

如果有条件生孩子的话,尽量还是要生,这是一种长线投资。任何投资讲究的,都是逆周期布局,而不是一窝蜂。

更何况,孩子不光是投资,更是幸福的源泉。

有人说,如果你没有孩子,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自己有孩子的生活体验是什么样的。

人性就是爱自己的孩子,远超过别人的孩子。

看别人孩子的感觉,跟看自己孩子,完全是两码事。哪怕你家孩子并不可爱,也没那么好看,但在你眼里,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就是觉得他最可爱。一个平时讨厌孩子的人,一旦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会发自内心的喜欢,胜过世上任何东西。

问所有的父母:你后悔要孩子吗?

哪怕是为孩子操碎了心的父母,应该也会说:不后悔。虽然很烦,教育要操心,但也会很幸福,那是一种独特的幸福。

晚安~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

0 阅读:404
评论列表
  • 2024-07-31 20:09

    这种文章多少钱一篇啊?

    70年代剪刀手 回复:
    是投资[呲牙笑]!!但是亏到底的那种[笑着哭][笑着哭]
    用户10xxx79 回复: 70年代剪刀手
    投资肯定有赚有亏,像买股票的投资有几个人赚钱了?
  • 2024-07-24 14:09

    标题一看就知道是唯心主义伪证写法

  • 2024-08-26 18:32

    确实,多生几个呗,不用担心养[静静吃瓜]

  • 2024-07-28 22:22

    精辟精辟

依霜评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