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元年五月,咸丰帝敕令群臣齐聚,举行庄重肃穆的命将大典。时,文华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领受圣命,奉旨南下广西。大典之上,咸丰帝身着冕服,仪范端庄,亲自向赛尚阿授予钦差关防印信。不仅如此,为彰显军威,特从大内取出遏必隆刀赐予,以壮行色。
对清代历史有所研究的学者深知,自清朝开国伊始,官方体系中并无“尚方宝剑”这一概念,皇帝亦鲜少赋予大臣临机专断、便宜行事的权力。然而,那柄长久珍藏于宫廷大内的遏必隆刀,从其象征意义而言,与“尚方宝剑”类似,皆代表着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皇权。
然而,在宫廷秘藏之中,除却广为人知的遏必隆刀,尚有一把颇具神秘色彩且同样象征皇权的宝刀——“神雀刀”。此刀规制森严,仅在极为特殊的情形下,方会赐予大臣,平常状况绝无授予之例。
遏必隆刀与神雀刀,其渊源何在?基于现存有限的历史资料,御史将为诸君详尽阐述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
【遏必隆刀】
若言及遏必隆刀,或有众人对其知之尚浅;然提及遏必隆本人,可谓广为人知。遏必隆乃大清开国元勋额亦都之第十六子。额亦都作为早期追随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创帝业之重要人物,其于清王朝肇始阶段之地位,堪比如同明代之徐达,为王朝奠基立下卓著功勋。
自努尔哈赤肇建后金政权,基于功勋考量进行赏赐举措。在常规赏赐之外,特赐额亦都一把御用配刀。从形制上而言,此刀与八旗将官佩刀并无显著差异,仅在装饰方面稍显精良,并无格外突出之处。
从政治层面审视,此刀具备非凡意义,进而成为钮钴禄氏家族世代传承的珍宝。
额亦都英年早逝,皇太极登基之后,追封其为弘毅公,且恩准其神位配享太庙。此后,额亦都家族与皇室联姻频繁,由此,钮钴禄氏荣膺满洲八大姓之首。该家族人才辈出,仅一品大员便达数十人之多,堪称大清异姓贵族之翘楚。
在以历史为蓝本创作的影视作品《康熙王朝》里,遏必隆这一角色被刻画为立场摇摆、见风使舵之人。然而,从真实的历史视角审视,在清朝开国及入主中原这一关键历史进程中,遏必隆实则是一员勇冠三军的骁将。他追随宗室王公南征北战,于诸多战役中屡立战功。值得一提的是,在战场上,遏必隆常携太祖御赐之刀,以此为凭借,纵横驰骋,尽显英勇之姿。
康熙八年,康熙帝成功翦除权臣鳌拜后,旋即对其朋党展开全面清算。其间,遏必隆因其在鳌拜擅权期间,秉持明哲保身之态度,立场摇摆不定。彼时,诸王大臣于议罪过程中,基于遏必隆之表现,一致认定其罪当论死。
康熙皇帝以宽仁为怀,虽赦免遏必隆死罪,却革除其官职,并将努尔哈赤赐予额亦都的宝刀收缴,藏于宫廷大内。自此,此刀获新名“遏必隆神锋必胜刀”,简称“遏必隆刀”。
据相关史料记载,遏必隆刀的首次公开展示,发生于乾隆十四年。彼时,大小金川之役局势严峻,战事推进未如预期。在此背景下,身负乾隆皇帝极高期许的一等公、首席军机大臣讷亲,未能达成圣上所托,致使战事陷入困境。乾隆皇帝为此龙颜震怒,旋即启用遏必隆刀,特派御前侍卫奔赴前线,最终讷亲受此刀惩处(亦有说法称,讷亲是被押解回京后,遵旨持遏必隆刀自行了断) 。
于清代历史进程中,阵前处决首席军机大臣,此乃绝无仅有的特例。从常规逻辑推断,乾隆帝若决意处置,直接下诏依法惩处即可,本无需动用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遏必隆刀。
乾隆此举实出有因。讷亲乃遏必隆之孙,以遏必隆刀将其斩决,意在向天下昭告:讷亲不仅辜负圣上厚恩,亦玷辱其祖之声誉,对钮祜禄氏家族的门楣造成了损害。
其二,乾隆启用遏必隆刀,并非仅着眼于惩处讷亲。此刀随后交由傅恒暂佩。傅恒身为孝贤皇后胞弟,受乾隆委以指挥大小金川之役的重任。然而,彼时傅恒资历尚浅,面对前线将领,在统御方面颇显力不从心。
基于此,乾隆帝将遏必隆刀赐予傅恒,并赋予其便宜行事之特权,明确其拥有不经奏请旨意即可处斩三品以下官员之权力。显而易见,乾隆帝此举旨在通过赐刀行为,助力傅恒树立权威,从而对前线诸将形成有效威慑。
大小金川之役告捷后,遏必隆刀再度被庋藏于大内。时光荏苒,历经百余年,至咸丰元年——此即前文伊始所涉之时,遏必隆刀重现于世,并被授予赛尚阿。
赛尚阿时任一品大员,且荣膺首席军机大臣之要职。从常理推断,以其所处之高位及相应威望,对于文官群体应具备足够的威慑力。如此情形下,似乎并无授予其遏必隆刀之必要。
咸丰帝在位期间,面临广西军务极为棘手的局面。早在赛尚阿接手之前,广西军事态势已然混乱不堪。彼时,前线统兵主将李星沅、周天爵与向荣三人,彼此间难以协同配合,各自为政。尽管朝廷已调集数万精锐之师,但因主将不和,致使军事行动难以形成合力,故而无法成功剿灭洪秀全领导的势力。
咸丰时期,局势所迫之下,清廷起用赛尚阿。为使其能统筹事务、全权处置,咸丰帝特赐遏必隆刀。然而,此次遏必隆刀重临军政舞台,并未达成预期之效。赛尚阿能力欠缺,难以担此重任,履职不久,便因罪遭革职处理。
自咸丰一朝以降,遏必隆刀便遭束之高阁,隐匿于世。直至清王朝覆灭,此刀始终未再展露锋芒。
【神雀刀】
与声名远扬的遏必隆刀相比,神雀刀的知名度则相对有限。在各类史料典籍中,有关神雀刀的记载极为匮乏。经御史多方稽考,仅于零散史料残片之中,梳理出关于神雀刀大致起源的相关线索。
康熙朝,“三藩之乱”骤起。彼时,身为努尔哈赤之孙的安亲王岳乐,获封“定远平寇大将军”这一要职,旋即统领军队,奉命出征,以讨伐吴三桂。
岳乐于军事领域颇具建树,在彼时的宗室王公群体中,堪称出类拔萃之贤能。其与康亲王杰书一道,凭借卓越能力,在平定三藩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建立了卓著功勋,成为该时期彪炳史册的关键人物。
据野史所录,安亲王岳乐荣归之际,呈其佩刀于康熙皇帝。此刀深得康熙帝青睐,帝遂命庋藏于大内,并赐名“神雀刀”。
在咸丰朝之前,神雀刀始终处于闲置状态,未被启用。从历史的视角考量,这极有可能是由于遏必隆刀的存在,致使神雀刀在历史舞台上黯然失色,鲜有人知。
咸丰三年十月,太平天国北伐军挥师挺进直隶,致使京师局势岌岌可危。彼时,清廷紧急从盛京、陕西、甘肃、河南、山东、直隶等多地调集数万精锐之师迎敌。然而,尽管频繁更迭将领,清军却始终难以遏制北伐军的凌厉攻势。
十一月间,咸丰帝启用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胜保出任将领。彼时,胜保仅为内阁学士之职,咸丰帝虑其威望难孚重任,遂特赐神雀刀,明令授予其特权,即副将以下官员,胜保有权先行处置而后奏报朝廷。
咸丰帝未将遏必隆刀赐予胜保,实因该刀此前已然现世,而实践表明其效用颇为有限。基于此,咸丰帝另辟蹊径,期望借助神雀刀来力挽大清王朝于危亡之际。
在僧格林沁与胜保的镇压之下,北伐军终遭败绩。其失败原因,并非如传言所谓“神雀刀显灵”,实则源于长途奔袭致使后勤补给难以为继。
所幸,遏必隆刀得以完整留存,并被妥善收藏于博物馆之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神雀刀自历史长河中消逝后,其踪迹至今成谜。由衷期望未来某时,神雀刀能够重见天日,使后人得以亲见这一承载历史记忆的珍贵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