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民五术”让中国人苦了两千多年

邓笛 2025-02-05 10:10:19

自夏商周以来,王朝更迭,英雄辈出,而在这历史的洪流之中,有那么一位人物,他的名字或许不为众人所熟知,但他的思想却如一把无形的锁链,紧紧束缚了华夏儿女的心灵与身躯,这便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名臣——商鞅。

咱们就来聊聊这位“变法先驱”与他的“驭民五术”,看它是如何让中国人苦了两千多年的。

话说商鞅,本是卫国人士,后因秦孝公求贤令入秦,一番雄辩,终得孝公赏识,开始了他在秦国的变法大业。

商鞅之才,不可小觑,其所著《商君书》,字字珠玑,却也字字透露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冷酷利用。

书中精髓,莫过于那“驭民五术”,此乃商鞅治国理政的不二法门。

第一术,愚民。

商鞅深知,民智一开,则难以驾驭。于是,他主张禁止私学,焚烧诗书,让百姓无知无识,只知遵从法令,不知思考质疑。如此一来,民众便如同懵懂孩童,任凭统治者摆布。

第二术,弱民。

商鞅认为,国强则民弱,民强则国危。因此,他推行连坐法,鼓励告奸,使得邻里之间相互监视,人人自危,不敢有丝毫反抗之心。同时,限制民间武装,确保国家武力独大,百姓无力与之抗衡。

第三术,贫民。

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限制工商发展,使百姓只能依附于土地,终年劳作,却难以积累财富。如此,国家虽富,百姓却贫,国家如巨塔,百姓则是塔基下的砖石,任凭风雨侵蚀,不得翻身。

第四术,疲民。

商鞅推行徭役繁重,让百姓终年奔波于道路之上,修筑长城、宫殿,或是征战四方。百姓身心俱疲,无暇顾及家事,更无力反抗统治。如此,国家机器得以高效运转,而民众则成了永不停歇的燃料。

第五术,辱民。

商鞅立法严苛,动辄施以重刑,以儆效尤。百姓稍有不慎,便可能身陷囹圄,甚至家破人亡。这种高压政策,让百姓尊严扫地,只能低头顺从,以求苟活。

此五术一出,秦国短期内国力大增,兵强马壮,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正如古语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商鞅的变法虽使秦国强大一时,却也为秦朝的迅速崩溃埋下了伏笔。

从长远来看,这“驭民五术”严重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与福祉,使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且说商鞅变法之时,得罪了不少权贵。太子犯法,他敢于执法如山,虽因太子身份尊贵,未能直接加刑,却对太子的师傅处以黥刑,以示惩戒。此举虽彰显了他变法的决心,却也为自己种下了祸根。贵族阶层对他恨之入骨,百姓也因他的严苛政策苦不堪言。终于,秦孝公驾崩,商鞅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被旧贵族诬陷谋反,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临刑之时,秦地百姓竟无一人同情,正如《战国策》所言:“秦人不怜。”

然而,商鞅虽死,其变法成果及“驭民五术”却如野火燎原,被后世朝代所继承。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古代社会看似儒家思想盛行,实则法家精神暗流涌动,形成了“外儒内法”的独特统治格局。儒家之“仁政”、“德治”,不过是统治者粉饰太平的面具,而法家的集权统治、驭民之术,才是维系皇权稳固的真正基石。

这“驭民五术”,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盘旋了两千多年。它渗透进政治、经济、文化的每一个角落,让百姓在无知、贫弱、疲惫、屈辱中艰难前行。历朝历代,虽有明君贤相,试图改革图新,但往往难以撼动这根深蒂固的法家传统。百姓们只能在一次次的起义与反抗中,寻求那遥不可及的解脱与自由。

直到近代,西风东渐,民主科学之光逐渐照亮这片古老的土地,人们才开始觉醒,意识到“驭民五术”的罪恶,开始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与变革。然而,这两千多年的枷锁,又岂是一朝一夕所能打破?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的伤痛,更是对未来的深刻反思与警醒。

话说至此,咱们不禁要问,究竟何为治国之道?是严刑峻法,还是仁政爱民?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愿我中华儿女,铭记过往,珍惜当下,共创一个更加光明、公正、自由的新时代!

0 阅读:0
邓笛

邓笛

记大事译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