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表示,俄军要采购更多的军用运输机,尤其是安-124“鲁斯兰”的数量应该翻一倍。
但是,俄罗斯媒体却辛辣地指出,俄罗斯目前仍然没有批量生产安-124的能力,至关重要的发动机,不是留在了乌克兰,就是停留在纸面上。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近日参观了乌里扬诺夫斯克的“航空之星”飞机制造厂,检查了国防订单完成情况,视察了伊尔-76MD-90A的生产情况以及安-124-100的维修情况,并与联合航空制造集团的领导层举行了会议。
绍伊古在会议上表示,当前俄罗斯军事运输航空的负荷几乎是苏联时期的两倍,因此军队需要增加运输机数量,尤其是新型的伊尔-76MD-90A和安-124-100飞机。绍伊古特别指出,安-124“鲁斯兰”的数量应该在2025年增加一倍,因为现在已有了配备的发动机,并且有能力进行升级。
为此,俄罗斯军事运输航空兵司令贝内迪克托夫中将向绍伊古报告称,“安-124目前有两种配套方案,分别是升级的D-18T,以及新型的PD-35发动机。”
但是,绍伊古关于“安-124在2025年数量翻一倍”的说法,遭到了舆论的嘲讽。因为无论是D-18T发动机,还是PD-35发动机,俄罗斯都不具备量产能力。D-18T发动机一直是在乌克兰生产的,而PD-35更是还停留在研发阶段。
据俄媒报道称,最近俄罗斯航空工业部门更是指出,PD-35发动机在2030年才能投产,而且指标可能要降低1/4,最大推力从35吨减少到26吨。俄专家罗曼·斯科莫罗霍夫在TOPWAR撰文称,由于缺少配套的发动机,可能要花费10-12年才能造出全新的安-124。
安-124“鲁斯兰”作为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的产品,飞机和发动机都是在乌克兰境内生产的。随着俄乌关系的恶化,俄罗斯决定自行生产安-124。2018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曾经下令恢复安-124的生产,并订购了19架。
但是,俄罗斯想摆脱乌克兰独立生产安-124,就必须独立制造所有的零件和设备,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大涵道比的涡扇发动机。由于俄罗斯没有D-18T(推力23吨)发动机的生产线,仅仅具备维修能力,因此俄罗斯试图全新研发PD-35发动机(推力35吨),作为“俄版安-124”的动力装置。
需要指出的是,PD-35发动机原本还计划用于中俄联合研发的CR-929宽体客机,但是俄方由于分工问题,在去年已经终止了合作。事实上,俄罗斯自己搅黄了CR-929合作项目,等于间接拖累了PD-35的研发。
要知道,俄罗斯的军费捉襟见肘,而开发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发成本更是巨大。CR-929作为民用合作项目,能够为PD-35发动机的研发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俄罗斯自己叫停了这个项目,等于切断了自家军用发动机的“资金血管”。
按照俄方的最新说法,PD-35在降低指标后,也只能在2025年推出首台样机,在2030年完成研发,但这可能只是俄方的乐观估计。即使如此,安-124重新恢复生产的进度,也必然被PD-35发动机所拖累。
所以俄专家认为,俄国防部长的要求完全脱离了现实。目前俄罗斯空军拥有20多架安-124,在“两年内翻一倍”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知道,安-124从1982年开始生产,到2004年才制造了55架。
目前,俄罗斯重新生产安-124运输机,只能依靠库存的D-18T发动机,但数量不足以支撑批量生产。每一架安-124需要四台发动机,20架就是80台,还要考虑备用发动机,至少是上百台的需求。所以,只有全新制造的PD-36发动机(即使推力降为26吨,也高于D-18T),才能满足批量生产安-124的要求。
所以俄罗斯媒体认为,国防部长绍伊古想看到真正全新的安-124,可能要等到2035年。(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