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弘基金,作为中国资产管理规模排名第五的公募基金,本应在金融领域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为市场稳定和国家战略助力,然而其在2024年12月中央会议后的一系列操作,却引发了广泛质疑,让人不禁对其是否真正践行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产生怀疑。
2024年的A股市场犹如坐过山车,走势一波三折。在“9.24”之后,多重政策利好相继出台,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行情迅速回暖,市场信心也显著恢复。国庆节后,大盘进入震荡阶段,投资者们都将目光聚焦在12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满心期待着会议能带来新的机遇和方向。
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着重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此次会议意义重大,首次明确提出稳住股市楼市,并表示会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这些信号无疑是积极且强烈的,为市场注入了强大的信心,本应成为推动市场持续向好的有力引擎。
然而,现实却给市场参与者们泼了一盆冷水。会议次日,市场出现高开回落的走势,形成了一个阶段性高点。随后,市场陷入震荡调整,一直持续到2025年1月中旬才逐步企稳、重新走强。为何在国家释放出如此强烈的稳住股市信号的背景下,市场却走出这样一波深幅调整呢?
这背后与国内部分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尽管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常常倡导价值投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表现出很强的交易性,“买预期、卖现实”这种短视的交易行为屡见不鲜。而天弘基金在这一时期的操作,更是将这种不良风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根据Wind资讯对2024年四季度基金季报的统计,多数基金公司对旗下权益类基金呈现净申购状态,少数公司虽有赎回,但规模较小,全行业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合计小幅净申购2.8亿元。然而,天弘基金却在这一时期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在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后的12月10 - 12日这短短三天内,天弘基金进行了17笔赎回操作,清仓式赎回旗下9只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的自购份额,合计1.81亿份,金额总计1.85亿元。 从具体赎回的基金产品来看,涉及天弘新价值A、天弘创新成长A、天弘中证智能汽车A等多个热门领域的基金。
例如,天弘新价值A在这三天内有多次赎回记录,12月12日赎回交易金额771.23万元,交易份额544.88万份;12月11日交易金额2042.48万元,交易份额1453.00万份 ;12月10日交易金额2019.67万元,交易份额1453.00万份。天弘中证智能汽车A、天弘中证新能源汽车A等基金也都有类似的集中赎回情况。

这种大规模、集中性的清仓式赎回,绝非偶然之举,背后透露出天弘基金对市场的态度和操作策略,而这一策略显然与中央政策的导向背道而驰。
基金管理公司的自购行为,通常被市场视为其对市场信心和中期趋势的重要信号。在市场普遍看好,政策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天弘基金却选择大规模赎回,这无疑是对市场的一种“唱衰”行为。他们似乎将中央重要会议传递出的“稳住股市”信号,仅仅当成了一个“买预期、卖事实”的投机机会,完全不顾及自身作为大型公募基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对市场的稳定作用。
长期以来,公募基金在A股市场的投资表现就备受争议。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其操作常常让人难以理解。每当重大利好消息出台,部分国内机构不是积极响应,助力市场发展,而是先选择抛售获利,“买预期、卖现实”的行为屡禁不止。以往这种行为更多出现在个别基金经理的操作中,而基金公司对自购份额做出类似操作则较为罕见。
毕竟,基金公司自购份额往往代表着其对市场的长期看好和坚定信心。 对于个别基金经理在管理基金资产时,因投资者赎回而被动减仓,或许还能找到一些勉强的解释。但天弘基金作为基金管理公司,大规模卖出自购份额,其趁利好出货的意图昭然若揭。
一边对外宣称长期看好A股市场,另一边却在实际行动上大举抛售,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其在投资者心中的形象,也让市场对其诚信产生了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天弘基金此次大规模赎回权益类基金的行为,发生在公司新任董事长黄辰立上任不足一个月之时。
黄辰立有着丰富的金融行业从业经历,曾先后任职于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巴克莱资本、摩根大通等知名金融机构,后加入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任蚂蚁科技集团副总裁,而蚂蚁科技集团是天弘基金的第一大股东,持股51%。在这样一个敏感的人事变动节点,做出如此大规模的赎回决策,究竟是董事长亲自拍板,还是总经理的决定,外界不得而知。但无论背后的决策者是谁,这一决策都给天弘基金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025年1月,天弘基金总经理高阳在《中国基金报》发表新春寄语,言辞恳切地表示,展望2025,天弘基金对资本市场和公募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强调信心来源于政策的暖风、市场的热潮以及客户的信任,同时提到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光明,资本市场有望延续震荡向上的趋势,还强调要坚持初心本源,持续服务好实体经济、服务好国家战略。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天弘基金在12月的赎回操作,与高阳总经理的这番表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们嘴上说着看好市场,行动上却选择了反向操作,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实在难以让投资者和市场信服。 金融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核心领域,是国之重器,公募基金更是国家金融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天弘基金作为行业内的头部企业,本应以身作则,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此次大规模赎回事件,却让人们看到了其与中央政策博弈的“小聪明”,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声誉,也对市场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市场需要稳定力量的时候,天弘基金却选择撤离,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没有为市场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反而可能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天弘基金的这种行为也反映出当前公募基金行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部分基金公司过于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长期价值投资和社会责任的履行。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纠正,将对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影响投资者对行业的信心,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天弘基金作为行业内的重要参与者,应当深刻反思此次赎回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投资理念。
要真正将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放在首位,摒弃短视的交易行为,以实际行动践行价值投资理念,重拾投资者的信任,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公募基金行业的监管,规范基金公司的行为,引导行业树立正确的投资导向,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的资本市场环境。否则,类似天弘基金这样与中央政策博弈的现象可能还会再次出现,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