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广发基金凭借 “造星运动”,培养出刘格菘、邱璟旻等一系列明星基金经理,在市场上风光无限,管理规模也曾不断上涨。然而,如今却深陷困境。
近年来,广发基金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规模下滑、业绩下行,而董事长葛长伟难辞其咎。
2025年伊始,基金行业密集调整的浪潮中,广发基金因人事变动再度站上风口浪尖。继2023年旗下27只主动权益基金亏损超20%后,此次张东一、张笑天两位明星基金经理的卸任,暴露出这家老牌公募在投研体系、风控能力及人才梯队建设上的多重隐忧。

据公告披露,因业绩持续低迷,张东一与张笑天管理的三只基金全数转交李耀柱接管。至此,广发基金近三年已有超10位基金经理离任或调岗,投研团队动荡程度居行业前列。值得警惕的是,接棒者李耀柱自身亦难称“救火队长”——其管理的广发港股通成长精选A任职回报-41.45%,在459只同类产品中位列倒数6%,这一数据甚至低于张东一卸任产品的亏损幅度。
1
规模崩塌背后的业绩困局

作为曾跻身行业前十的头部机构,广发基金近年颓势尽显。Wind数据显示,其非货管理规模从2022年巅峰期的6200亿元骤降至2025年初的4800亿元,缩水幅度达22.6%,远超同期行业平均8.3%的下滑水平。究其根源,权益类产品的持续溃败成为致命伤:2023年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7.2%,而广发旗下产品平均亏损达12.8%;2024年港股反弹行情中,其沪港深主题基金平均仍录得-9.4%收益,错失市场修复机遇。
以此次卸任的张东一为例,其管理规模从140亿元高点跌至不足10亿元,背后是重仓港股带来的惨痛教训。她管理的广发沪港深新机遇在2021-2024年间累计回撤42.34%,远超同期恒生指数28.84%的跌幅。更值得玩味的是,公司明知港股持续走弱却未及时调整产品策略,2023年仍发行多只港股主题基金,导致新基民深度套牢。
2
投研体系失灵:追涨杀跌与风格漂移

张笑天的离任案例,则暴露出更深层的投研管理缺陷。其管理的广发沪港深行业龙头在2022-2024年间连续踏错市场节奏:先是在医药、传媒等成长板块深度被套,又在2024年中跟风转向红利资产,恰逢市场风格切换遭遇二次绞杀。这种“两头挨打”的操作,反映投委会对基金经理的约束机制形同虚设。
银河证券统计显示,广发基金近三年有47%的主动权益产品出现显著风格漂移,远超行业28%的平均水平。更有多只主题基金名不副实——如“科技创新”主题产品重仓白酒、“低碳环保”基金豪赌半导体,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已引发投资者集体投诉。
3
李耀柱接盘难解系统风险

面对积重难返的局面,广发基金将希望寄托于李耀柱的“救场”。这位管理过25只基金的“劳模”虽经验丰富,但其代表产品广发沪港深新起点A年化6.56%的收益率,在189只同类产品中仅排中游。更严峻的是,他当前管理的8只基金涉及A股、港股、美股及债券市场,重仓股重合度不足15%,这种“散弹打鸟”式的管理恐难形成有效投资策略。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为粉饰业绩采取的“卸任手术”已引发监管关注。2024年12月,广发科技动力在更换基金经理后仍暴跌23%,暴露“换人不换仓”的敷衍操作。数据显示,其近两年清盘的17只基金中,有14只在最后半年更换过基金经理,这种“甩锅式”管理正在透支投资者信任。
从张东一的规模崩塌到张笑天的风格迷失,从李耀柱的疲于奔命到投研体系的集体失灵,广发基金的困局实为行业供给侧改革的缩影。当头部机构沉迷于规模游戏而忽视业绩本源,当风控机制让位于短期排名压力,等待它的或许不只是人事震荡,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信任危机。
4
葛长伟领导下的信任危机
近年来,广发基金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规模下滑、业绩下行,而董事长葛长伟难辞其咎。
曾经,广发基金凭借 “造星运动”,培养出刘格菘、邱璟旻等一系列明星基金经理,在市场上风光无限,管理规模也曾不断上涨。然而,如今却深陷困境。从业绩数据来看,邱璟旻这位曾经管理规模高达 246.23 亿元的明星基金经理,在近几年经历了管理业绩的断崖式下滑。截至 2025 年 1 月 16 日 ,其基金经理指数近三年为 - 54.86%,近两年为 - 43.81%,近一年为 - 11.13%,而同期沪深 300 指数上涨 19.47%。他在任期内仅有 1 只基金实现正收益,其余 6 只基金任期回报均为负。刘格菘的情况同样糟糕,他所管理的 “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混合” 基金自 2021 年成立以来亏损幅度惊人,A 类和 C 类基金净值分别下跌至 0.4264 元和 0.4213 元,累计亏损幅度超过 50%,从成立时的 148.70 亿元规模缩水至目前的 6.94 亿元,投资者损失惨重。
广发基金不仅业绩不佳,多只产品还因净值表现不佳触发清算条款,如 “广发瑞轩三个月” 等基金。清盘现象暴露了基金在风险管理和投资策略上的诸多问题。并且,广发基金近年来多只基金净值跌破 0.5 元,被投资者戏称为 “三毛基”。在基金表现如此差劲的情况下,广发基金仍收取可观的管理费,例如 2022 - 2024 年上半年,广发优势成长这只基金就收取了不少管理费。
葛长伟自 2024 年 5 月 13 日接任广发基金董事长一职,然而至今未能有效改善公司面临的困境。他似乎对广发基金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问题视而不见,没有及时调整投研团队建设、风险管理和产品设计策略。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未能带领广发基金摆脱对单一经理或风格的过度依赖,使得基金在市场波动中损失惨重。
作为董事长,葛长伟肩负着引领公司发展方向、把控投资策略、管理团队的重任。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他显然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如果葛长伟继续如此不作为,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扭转局面,广发基金在竞争激烈的基金市场中恐将逐渐失去立足之地,也会让众多信任广发基金的投资者寒心。希望葛长伟能够正视问题,尽快做出改变,给投资者一个满意的答卷。
用户10xxx32
所以买基金一定要看其持仓选股水平,现在很多垃圾混在其中
用户10xxx90
现在的基金根本不敢去买,一买就亏损本金,这种事现在谁也不干了。
星辰良景
赔我血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