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文阅读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北京的一个小院内,一位开国少将神情凝重的在院落中踱着步。
这人正是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开国少将张力雄。
可此刻的他,却因身份特殊,背景复杂,被外界看作“烫手山芋”,无人敢用。
就在他为自己的命运再次叹息时,一声突如其来的喊声从二楼传来:“姓张的!”
张力雄猛然抬头,眼神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循声望去,那是一个熟悉到无法忘却的身影——皮定均,他最信赖的老战友!
而这场久别重逢,也改变了张力雄被困的命运。
并肩作战太行山1943年春,一支穿着粗布军装的队伍,正在林县周边的小路上跋涉着。
他们的目标是重建一片抗日根据地,而这支队伍的领导者,正是初次合作的两位年轻指挥员——张力雄和皮定均。
当时,林县的情况复杂而危险,伪军头目李大用更是他们必须解决的棘手问题。
这人利用敌军的权势作威作福,不仅强取豪夺,还对当地百姓施以种种暴行,致使村民们叫苦不迭。
而张力雄与皮定均也明白,想要在这里建立根据地,首先要打破敌人对百姓的精神控制,而李大用就是关键。
几天后,张力雄和皮定均带领队伍,在林县外围布下天罗地网。
战斗如期展开后,张力雄率领的突击队悄无声息地接近了李大用的驻地。
枪声响起的那一刻,整个城池都被惊动了,伪军一开始试图顽抗,但很快被红军巧妙的分割包围战术瓦解。
张力雄带领部队冲进敌军核心地带,短兵相接间,砍刀与刺刀的撞击声回荡在窄小的街巷中。与此同时,皮定均则在城外指挥预备队,防止敌人的援军冲进来。
他的指挥冷静而果断,战场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就在战斗进入尾声时,李大用试图从后巷逃脱,却被张力雄亲自带人截住。
面对突然冒出来的红军士兵,这个伪军头目显得狼狈不堪,嘴里仍试图用谎言辩解,却被张力雄直接喝止:“百姓的仇,你自己清楚!”
最终,战斗以红军的胜利结束,敌伪的势力被连根拔除,张力雄与皮定均成功接管了林县。
这一战不仅解除了百姓的苦难,更为太行七分区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林县的胜利只是开始,接下来,他们面临的是旱灾与饥荒的双重考验。
为了确保根据地的稳定,张力雄和皮定均带头示范,亲自下地种粮食、挖沟渠,甚至光脚站在泥泞的田地里与百姓一起抗击灾害。
那段日子,风雨交加,酷暑难耐,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不仅种下了稻谷,也种下了百姓对红军的信任和希望。
中原突围生死别1946年,自蒋介石发起对中原军区的全面围攻后,30万大军如潮水般涌来。
面对敌我悬殊的力量对比,红军总部决定采取突围战略,将部队分成多个方向突击,以求保存实力。
作为两支主力部队的指挥员,张力雄和皮定均分别被委以重任。
张力雄率部西进,保护纵队主力;而皮定均则带领部队东突,掩护后方机关的安全转移。
两人都清楚各自任务的危险程度,但目光交汇的一瞬间,默契与信任早已替代了多余的语言。
与此同时,他们也都知道,这场分别意味着什么。
于是,皮定均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本小笔记本,翻到一页空白,递给张力雄:“写下点东西吧,要是咱俩谁出了意外,另一个就按照约定办事。”
张力雄迟疑了一下,接过笔记本,沉思片刻后写下了几行字:“活着的,要给牺牲的送花圈,办追悼会。”
清晨,两支部队开始了各自的行动,张力雄骑在马上,目送着皮定均的部队从他面前列队经过。
他们彼此没有再多说一句话,只是远远地举起手,行了一个军礼,随后策马扬鞭,向相反的方向奔去。
突围战的第一天,敌军的攻势如洪水猛兽般扑来。
张力雄的部队在山谷中与敌人展开激烈的交火,他指挥士兵们借助山势反击,不断调整战线,将敌人一步步引入包围圈。
与此同时,几十公里外的东路,皮定均带领的部队已经与敌人正面相撞。
在一处开阔的稻田边,他站在临时搭建的观察哨上,用望远镜注视着敌军的动向。
身边的参谋忍不住提醒道:“司令,太危险了,您赶紧下来!”
他却摆了摆手,继续注视着敌军的阵型,直到确认进攻方向后,才从哨塔上跳下来,大声指挥着部队迅速调动。
突围的过程充满了鲜血与牺牲,皮定均的部队连续三天三夜鏖战,将敌人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东路战场。
他们依靠简陋的掩体与敌人周旋,许多士兵弹尽粮绝,却依然咬牙坚持。
战斗最激烈的一天,皮定均冒着枪林弹雨,亲自冲到前线为士兵鼓舞士气。
最终,张力雄成功掩护主力部队安全突围,而皮定均的部队也成功拖住了敌军。
再相见1975年的初夏,因为种种原因,张力雄这个曾经叱咤战场的开国少将,已在总参谋部的招待所住了整整两年。
两年间,他既没有职务,也没有归属,仿佛成了一个被遗忘的符号。
正在这时,一声响亮而熟悉的呼喊从二楼的窗户传来:“姓张的!”
爽朗与直率的声音让张力雄愣住了,他缓缓抬起头,眼睛死死地盯着楼上的窗户,仿佛怕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果然,那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脸从窗口探了出来。
“老皮!”张力雄的喉咙有些哽咽,他几乎是下意识地喊出了这个名字。
走进楼内,推开门的一刹那,张力雄看见了阔别29年的皮定均。
眼前的皮定均,虽然鬓角已染上几分白霜,但那挺拔的身姿与坚毅的眼神,依旧与当年别无二致。
简单的问候后,张力雄开始向皮定均倾诉自己这些年的遭遇。
从农场的劳动改造到回京后无人敢接纳的冷遇,他一字一句地讲述着自己的失落与无奈。
说到动情处,他甚至声音微微颤抖。
听完后,皮定均皱起眉头,重重一拍桌子,声音陡然拔高。
“这些年让你受了委屈,但你怕什么?党了解你,我也了解你!你是个堂堂正正的红军,谁敢小看你,我第一个不答应!”
“可现在没人要我……”张力雄摇了摇头,语气里满是无奈和自嘲。
他话音刚落,皮定均猛地站起身,脸上露出少见的怒意,连拍了几下桌子:“谁不敢要?我敢要!”
当天晚上,皮定均立刻拨通了总政的电话,他坚定地向上级提出请求,希望能将张力雄调到福州军区工作。
在电话的另一端,关于张力雄的讨论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
皮定均据理力争,他反复强调张力雄的能力与忠诚,最终说服了对方同意他的请求。
几天后,皮定均满脸喜悦地找到张力雄:“总政批了!你可以去福州,也可以去江西,你自己选吧!”
张力雄听到这个消息,握住皮定均的手,声音有些颤抖:“去哪都行,只要能为党和国家做点事,我都愿意。”
最后,经过安排和考虑,张力雄被任命为江西省军区政委,重新走上了新的岗位。
而这一切,都因皮定均的仗义与信任而得以实现。
这一次的相逢,不仅让张力雄找回了失落的自我,也让他再一次感受到了战友情谊的无比珍贵。
送别英雄1976年7月,江西省军区的办公室里,张力雄在工作时突然接到了一通从福州打来的紧急电话。
那是一个噩耗:皮定均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几天前,两人还通电话聊起部队建设和未来的计划,可谁也没想到,那竟是最后一次对话。
悲痛之余,张力雄脑海中猛然浮现出30年前中原突围时两人的承诺:“活着的人,要给牺牲的送花圈,办追悼会。”
这份约定,就像未曾远去的战火一般清晰。
他深吸一口气,抹去眼角的泪水,迅速拨通了部队的联络电话,安排自己赶往福州参加皮定均的追悼会。
可天公不作美,出发的前一天,江西境内突降暴雨,通往福州的铁路被大水冲毁,公路也变得泥泞不堪。
面对恶劣的天气和受阻的交通,张力雄没有丝毫犹豫:“走公路!无论多难,我也一定要赶到福州!”
经过两天一夜的艰难跋涉,张力雄终于赶到了福州。
张力雄走进礼堂后,深吸了一口气,强忍着眼眶中的泪水,他颤抖着手,从怀里掏出一支小花圈,轻轻放在皮定均的灵前。
这支花圈,是他赶路途中亲手制作的,代表着那份迟来的告别。
“老皮,你走得太突然了……”张力雄终于忍不住哽咽出声,他抬头看向皮定均的遗像,泪水顺着脸颊滑落。
追悼会结束后,张力雄久久伫立在皮定均的灵前,迟迟不肯离去。
那一天,张力雄完成了对战友最后的承诺,也在自己的生命中镌刻下一个永不磨灭的名字——皮定均。
结语张力雄与皮定均,这对在烽火岁月中结下生死之谊的战友,用他们的忠诚与担当书写了一段令人动容的传奇。
从太行山的并肩作战到中原突围的生死离别,再到久别重逢时那声熟悉的呼喊,他们的战友情谊历经时光的锤炼,愈发深沉厚重。
皮定均的英年早逝,让这份友谊停驻在了1976年的那个夏天,而张力雄则用最后的承诺,为战友献上最庄严的告别。
战友已逝,但他们的故事却如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历史的长空之上,提醒着后人什么是真正的信义、忠诚与不屈。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4年6月16日 关于《皮定均与张力雄友情深厚:曾欲赠唯一电话机(图)》的报道
人民网 2013年5月20日 关于《皮定均与张力雄的生死之交》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