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出现了一张海军071船坞登陆舰照片,照片上显示,在舰艏76毫米主炮后面,原来放光电平台的位置上,出现了带有半球形可开合外罩的新装置,图像虽然模糊,但是大致能看出,中间有个大孔径的光学镜头,两侧白色的看上去是控制俯仰的伺服系统,从外观和安装位置看,像是个大功率激光武器。有点类似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LWSD,就是2020年,在波特兰号两栖攻击舰上,击落无人机的那个验证性激光炮。
上方可能还有用于观瞄、跟踪、测量等非常重要的光学设备,因为强激光在大气传输,会加热空气,形成热晕效应,使周围空气密度变化,形成一个不均匀透镜,这种密度变化甚至会明显受到横风影响,导致激光光斑扩散变形,那么就要通过对光斑不断观察,对激光器发射光束进行自适应修正,才能提高激光传输质量。你可以理解成,有套设备在不断对空气当成眼球上的晶状体玻璃体,不断进行电脑验光,然后调整激光炮的镜头,修正散光。
最让人好奇的是,中国海军这套新型激光炮的激光发射功率有多大,我们可以用已知的各种激光武器做个对比,中国出口给沙特的“寂静猎手”是30千瓦的,珠海航展上出现过的,有50千瓦的,美军阿利伯克IIA型DDG88普雷贝尔号驱逐舰装了60千瓦的,这些是能够拦截一些小型慢速目标的,比如俄乌战场上常见的136。如果功率更低,那一般也就只能当激光炫目器使用。而LWSD,是150千瓦的,功率大了很多,但是也只干掉过小型无人机,现在我们就要看看中国这套激光武器是否能够超过这个数字,因为美国这个LWSD也只是技术验证用的,还在计划搞300千瓦以上的。 为什么希望功率超过300千瓦呢?
因为强激光照射在目标上,加热烧毁目标,而且你不能让光斑位置来回乱跑,需要要光斑稳定驻留在目标的某个位置上足够时间才行,激光发射功率越小,加热过程越慢,就越需要约长的驻留时间,如果目标采取敏捷机动动作,或者弹体旋转,都会大幅度增加烧毁目标的难度。所以,很多激光炮目前也就能击落运动速度不快,机动性不强的无人机或者小艇么,或者对人眼、机载的弹上的光学设备进行致盲或烧毁。而要对付穿越机太灵动的小东西,就要求光斑驻留时间短,升温快,也就是发射功率必须很高。
所以过去舰载的激光炮,包括LWSD应该很适合对付低强度冲突环境下,应付大量小型无人机的骚扰。另外还有目标材料问题,比如反舰导弹的战斗部,一般是半穿甲体,也很坚固厚实,要快速烧穿,少说要用300千瓦以上的。而且还有面对饱和攻击的问题,只有激光炮发射功率大,那么干掉一枚反舰导弹需要的时间足够短,才能在同样时间内拦截更多目标。 再比如高超音速导弹的表面是抗高温的,用激光炮拦截就更难了。我现在看到有些媒体说,071的激光炮可以在1秒内干掉高超音速导弹,那除非是用了不少凯伯水晶,由此还可以推理,美军的激光炮一定是发射红色激光,解放军的一定是蓝色的。
目前是无法对付无人机的,发现就很困难
武器军事力量的升级,保家卫国的必须要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