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6年12月“东总”进驻双城起,林总基本就没有离开过,在整个1947年的三次大规模攻势中,东野首长一直在距离哈尔滨50公里的这座小城,指挥百万大军的作战。时间进入1948年8月,当辽沈战役的决心确定以后,根据西柏坡“靠前指挥”的要求,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必须前移,而林总最初选定的“前指”所在地,罗政委其实不太满意!
“前指”的人员装备数量较多,还有一个团的警卫部队,整整几千号人,林总考虑到运输和安全等问题,最初选定的“前指”落脚点,是锦州以北130公里的阜新市,该城已经解放,而且铁路可从哈尔滨直通阜新,“前指”的人员物资可以登上专列,一口气赶到阜新安营扎寨。
当时阜新以南70公里的义县城,还驻有敌人一个师的兵力呢,再朝前确实不太安全。于是1948年9月30日,“林罗刘”首长率前指人马登上专列,经齐齐哈尔南下开往阜新。罗政委在车上考虑再三,还是感觉不妥,认为阜新距离锦州前线过远,并不利于野战军首长及时掌握情况。
也不完全符合军委的指示精神,因此主张“继续前移到锦州郊外”,就在林罗刘首长讨论期间,西柏坡关于“总指挥所必须靠前”的命令电又到了。这就没什么争议的了,首长们迅速统一了意见,决定列车开到阜新后,“前指”再转乘汽车继续前进,开至锦州西北郊的牤牛屯建立前线指挥所。
刘亚楼参谋长立即忙碌起来,负责联系汽车和沿途警卫工作,经过两天两夜的颠簸,10月2日深夜,野司专列秘密抵达吉林双辽车站,火车头加水添煤的时候,意外情况发生了:野司二局的参谋,紧急给林总送来一份破译的电文,林总看完就不淡定了!
一、署名“林罗刘”的电报并不合规
这是葫芦岛方向敌“东进兵团”,即将增兵四个师的绝密情报,此时罗政委和刘参谋长都已休息,林总独自看完电文,深感形势不乐观,因为塔山“本没有山”,如今敌军重兵加持,阻击阵地极易被突破,我攻锦集团或有腹背受敌之虞。
思考片刻后,林总在未通知罗、刘首长的情况下,口授了一封致军委的急电,电文的发送时间是1948年10月2日22时,注意林总并未完全改变攻锦的决心,而是陈述了敌人增兵葫芦岛以后,攻克锦州所面临的巨大风险,客观来说,是有些“犹豫”而非“更改”,彼时锦州外围作战仍在继续。
电文虽然说明“锦州如能迅速攻下,则仍以攻取锦州为好,省得部队往返拖延时间”,但同时也指出:“目前如攻长春,则较6月间准备攻长春的把握大为增加”。总体来看,林总还是有所动摇,但如果说林总一定要回去打长春,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因为电文最后注明:“以上两个行动方案,我们正在考虑中,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也就是说,强调了敌情的最新变化,委婉表达了自己的倾向性,却把球踢给了西柏坡,有请军委定夺的意思。
林总同时要求秘书,电文落款要写为“林罗刘”,这么做多少有点不合规矩,因为罗、刘尚不知情。既然只是请示电,在没有得到军委最新命令之前,东北野战军攻锦作战的计划并未改变,因此林总既没有调整部署,专列也没有掉头,而是升火出发继续向南奔驰。
到10月3日清晨,罗政委和刘参谋长醒来以后,第一时间就接到了参谋的报告,了解到昨天夜里发生的情况,也看到了电文底稿。既然署名“林罗刘”,那么罗政委和刘参谋长也是要签字的,当时没有在场,现在必须补签。
罗荣桓匆匆看完电报稿,立知情况严重,遂急忙约上刘亚楼,联袂赶到林总的车厢,改变战役决心是大事,向军委表态更得慎重,而当时在场的秘书和参谋们,都见证了“林罗”之间爆发的争论。
二、电影台词并不完全符合历史
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对期间的争论进行了重点刻画,这个桥段如今流传甚广已成经典,在林总办公的车厢里,东北野战军“三巨头”展开了对话,台词原文如下:
罗政委:部队已经摆开,突然回去打长春,军委不会同意,士气也会受到影响!
司令员:锦西离锦州不过50公里,无险可守,以一个纵队阻挡敌人的强大兵团,谁有这个把握?(最初只部署11纵阻援)
刘亚楼:是不是可以考虑,把围困长春和沈阳的主力,抽调几个纵队过来?(以加强锦葫方向的兵力,用兵宽裕点)
司令员:那样长春的敌人势必趁机突围,廖耀湘也势必长驱西进!如果打锦州久攻不下,将受到东西夹击,重蹈四平的覆辙,太冒险了!
顺便说一句,1947年三战四平战役的失利,始终是林总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此后对于大型攻坚作战,信心都不是很足。
辽沈战前,面对长春、沈阳、锦州三大坨凭城据守的敌人,东北野战军尽管在兵力火力上占据较大优势,却突然陷入无仗可打的尴尬局面,主要也是这个原因:
已经完全没有了野战机会,要打就是攻坚,而且都是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无论长春、沈阳和锦州,都比守四平的陈明仁兵多粮足城厚。
刘亚楼:问题是。。。问题是军委指示?
司令员:(拍案而起)问题是我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这个饭,怎么吃?
罗政委:敌人增兵葫芦岛,我们攻打锦州,确实带有一些冒险性,不过,主席早在今年二月,就要求我们夺取锦州,封闭东北大门,促成全国战局大的变化,要说冒险的话,我看这个险值得冒!在这种紧要关头,应当义无反顾!
司令员:那好,都考虑考虑吧。
林总说完披上大衣,走到站台上踱步,其实10月初的辽西地区,还没有那么冷,用不着穿那么厚的呢子大衣,毕竟是电影桥段,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场争论中,林总真的有如此“霸气”么?
显然,观众都低估了1945年七大以后,毛主席和军委的巨大权威,以及东北局副书记、同为中央委员的罗政委,在关键时刻的坚定态度!
三、罗荣桓认真履行了政委职责
电影有演绎的成分可以理解,那么真实的历史场景,到底什么样子呢?在10月3日清晨的车厢里,当时还肃立着几名秘书和参谋们,首长们爆发争论,他们自然不敢插嘴,却不影响他们记住历史性的时刻。
根据“四野老人们”的回忆,实际是情况这个样子的,简单交流情况以后:
罗政委:“军委一开头就反对打长春,为这事扯了大半年,挨了多少次的批评,你还不死心呀“?
司令员:“现在敌情变了,主席会实事求是的”!
罗政委:(突然严肃地,正式称谓林总的职务):“司令员,你想了没有,这是违抗中央军委的作战命令,破坏毛主席的战略部署,要影响解放全国的战局”!
这个话就很重了,已经给林总战役决心的动摇问题,定了“抗命”的性质,也是政委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空气仿佛有些凝固,东北野战军的军政主官,第一次爆发如此针锋相对的争论,秘书参谋们大气都不敢吭一声,在紧张的气氛中,司令员和政委同时把目光转向刘亚楼,事情明摆着,这时候参谋长的意见也很重要。
刘亚楼坦率地说:“我同意政委的看法,从各方面情况来看,锦州这一仗非打不可了”!司令员瞬间陷入了沉默,政委和参谋长坚定的意见,让他不得不重新进行考虑。
“过了一会,他叫秘书告诉机要处,追回那份电报,但是电报已经在早晨4点多拍发出去了”,林总有些懊恼,在车厢里徘徊一会,做出了一个无可奈何的手势问道:“怎么办”?罗政委当即说:“写个检讨,重新表态”!
林总表示同意,于是“林罗刘”紧急商议了一个多小时,统一认识到回头打长春的方案是不妥当的,必须坚定打锦州的决心,同时根据敌情变化,调整了整个野战军的兵力部署。
换言之,林罗刘并没有下车到站台上讨论,而是在车箱里达成一致,旋于10月3日上午9时许,共同签发了第二封致军委的急电!
战锦方是大问题:
这封“重新表态电”,军委二局是10月3日晚8时30分接收到的,由于电文较长,译电和校对耗时四个多小时,况且二局所在的村子,跟西柏坡还有点距离,因此译好的电文送到主席住处时,已经是10月4日凌晨1时30分。
期间的大半天时间里,毛主席已是雷霆大怒!接到林总第一封电文后,怒气冲冲的毛主席,分别在10月3日的晚5时、晚7时,连续发出两封急电,明确表示不同意回头打长春的方案,同时批评了东野首长对“攻锦打援既定方针产生动摇”的错误想法。
这两封电报到达后,可以想象“林罗刘”首长的表情,一定不会那么轻松,挨主席批的滋味可不好受!此间东野首长和“前指”已经在阜新车站下车,换乘汽车赶赴锦州前线,并于10月5日清晨,到达距离锦州10多公里的牤牛屯。
刚刚安顿下来,机要参谋便送来了毛主席的最新一封电报,签发时间为10月4日晨6时,电文仍然很长,不过第一句就表明,主席接到“最新表态电”后已经转怒为喜:
“三日九时电悉,你们决定打锦州,甚好,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