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话短说,
知乎自己筹备的活动,存在三大不负责之处
(1)活动评选有重大失误、
(2)用户反馈通道不畅、
(3)相关运营知错仍犯。
应发奖金拖了整整近7个月,实发奖金还完全不对。
一场活动给人的实际体验是“各种稀烂”,让人不吐不快。
具体如下——
我于2023年4、5月间参与了知乎名为“「阅读是最好的独处」圆桌与想法活动”;
知乎于2023年7月发布获奖名单,
名单公布后,我发现自己应列入奖金瓜分活动【第1档】,而非公示的【第2档】。
遂向平台官方客服反映,
客服表示“已收到,会向负责活动的同事传达并予以回复”。(非原话,大概意思)
之后得到的回复是“已核查,统计的确存在失误,届时发放奖金会依照实际情况发放”(非原话,大概意思)。
当时,我还又天真又单纯地以为,知乎好歹是一家【要面子】的上市科技公司,
既然都承认统计有问题,那修正数据后等结果就可以。
不过,由于对话时间过早,当时的对话在后台已经找不到,也没留下截图佐证。
下图的对话截图是23年12月18日。
这位客服还说此项活动已经【核对】过了,奖励发放还需要等一段时间。
到了2024年1月20日,发现2024年1月15日有活动奖励。
定睛一看,这应该是“「阅读是最好的独处」圆桌与想法活动”的活动奖励。
不过,后台显示我依旧是在“6-9篇”的第二档!
换言之,之前我反馈的问题,这知乎官方根本没当回事!
如果要找问题,那就奇怪多了。
根据截图,标题是“瓜分600”,这段明显是某运营粘贴时的疏忽——
第一,最前的【“】是多复制的双引号的前端;
第二,实际上全文是“瓜分600000盐粒”;
这也不可能是字段长度限制,因为上一条的字段明显长于下面的。
由此,可以看出“另一种奇怪的不负责”。
那么,这个活动的获奖名单是否有过调整呢?
如果从获奖金额【推测】,应该是有的。
根据最早公布的获奖名单,6000元由70人瓜分,人均应85.7142元。
而我实际到账89.57元,说明第二档的总获奖人数调整为67人,减少了3人。
这3人有可能升到第1档,瓜分9000元;也可能降到第3档。
不过,这部分属于典型的黑箱子,没法猜。
关于本次活动,还可以质疑如下问题:
80000元的总奖金,为什么我没有获得瓜分奖?
我想,这80000元的总奖金,应该不是活动1+2的总奖金池。
因为,其中,活动1公示的总奖金为:
回答部分,9000+6000+4000=19000元
优质回答部分,30×100=3000元
创作达人部分,15×100=1500元
活动2公示的总奖金为:
想法瓜分,5000元
优质想法,合计1000元。
活动1+2的总池子是不足4万元的。
那么,我的奖金去哪儿了?
为了预先保证自己是100%满足活动第一档的要求,
即10个回答,每个回答都成功参与过,这里留下截图。
上图涵盖4个。
上图涵盖4个。
上图涵盖2个。合计10个。
考虑到奖金已发,目前的什么上报、核查,大概率是流于形式。
我23年下半年就已经反映问题了,结果你们最后的结果还是老样子,
那么,反映的意义何在?过家家,闹着玩儿呢?
不出意外,负责这个活动的运营肯定会找出各种理由推责任。
“啊呀,是之前那位已经离职的同事的问题哦!”
“阿拉阿拉,可是奖金已经发了哦,都是经过领导层层签字才能下发的哦,虽然我们很抱歉,但是也没什么办法了啊!要不给你发点券安慰安慰一下?!”
荒唐又可笑,我参与活动本来就是冲着奖金来的,
谁稀罕什么只要一串代码就能生出无数张的“推广券”?
你们或有意或无意的疏忽,直接导致我的奖金缩水了大几百。
这又是凭什么?
参考前例,如果是第一档瓜分9000元,
即使最后获奖名单扩容到20人,人均获奖也是450元。
无论如何,也远比现在的89元多。
核心问题是,一家标榜“有问题,就会有答案”的知名公司,
却格外热衷于“制造没有答案的问题”?
我挺看不上的。
该骂吗?
我觉得该骂,而且,既然开喷了,那就一定要做到路人皆知。
我遵守了平台的游戏规则,现在平台作为庄家肆意无视游戏规则,那就该忍吗?
说到知乎的“骚操作”,还有至少1个要吐槽的。
知乎在2023年11月4日与米哈游有关于《绝区零》的合作,参与活动可获得“降噪测试”。
我收到有幸获得测试资格的私信,居然是12月8日。
其他平台早就发放测试资格了。
极为讽刺的是,虽然知乎平台告知有测试资格,但米哈游的后台却提示没有。
等我真正获得测试资格,已经是12月15号之后的事儿。
还是我反复联系米哈游才得以解决。
歹怪的是,一开始《绝区零》客服表示根本不知道与知乎有测试合作,后台问了好一圈才梳理清楚。
也不知道这两家公司是如何对接的。
但有一说一,米哈游那的客服相对负责任,
核心表现就是“有问题能解决”,而不是“问题一直挂着”。
纵观世事,能主动解决问题并承担责任的人少之又少,
到了大多数信息资源公开化的今天,还有一些人认为“985、211”、硕士博士等常见概念中的“高素质人才”必然有【高强度责任心】的观念,是必然要破除的。
所以,某些找了一众“高素质人才”的“巨无霸”集团,一旦不注意规范细节和官僚主义泛滥,最后必然走向“劣币驱除良币”的末路。
说回知乎和这件事,
如果关于“「阅读是最好的独处」圆桌与想法活动”的奖金如实补偿且及时到账,我还会觉得这家公司“相对靠谱”;
但如果不了了之,对这家公司今后的其他活动,我必然也没什么主动参与的兴趣——
既不给流量也不给钱,
我凭什么要在一个到处都是“抖机灵”的“泛娱乐文字平台”各种怒刷存在感?!
以前我就分享过,知乎这样的平台会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有用的干货必然还是有,但会被大量的吐槽、烂梗、情绪发泄等稀释到几乎没有商业价值。
当然,如果用户不在乎逻辑只在乎情绪,挺适合带货的,反正冲动下单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