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刺客:为何很多人不认可豫让?

老畅 2024-10-24 15:09:16

晋阳之战是赵氏自“下宫之难”之后的最大一次危机。当时形势岌岌可危,智伯率三家之军兵困晋阳,又借山洪来临,掘晋水汾河之坝,水灌晋阳。赵襄子坚守晋阳已快一年了,城中军民“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城中百姓将釜悬挂烧火做饭,交换子女作为自己的食物)。”晋阳是赵氏根基之地,百姓受赵氏恩重,虽无叛意,但家臣门客却有动摇之心。赵襄子彷徨无计,深夜无眠,正焦急间,忽报张孟谈求见。

张孟谈,赵简子时就投在赵家,算得上两代老臣,当初赵襄子拒绝智伯无礼索地要求,就预料到智伯会攻打他,与张孟谈商量时,张孟谈建议固守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以待转机。

在这关键的时刻,张孟谈求见,必是想好了破局办法。果然,张孟谈分析:晋阳城愈是危在旦夕,韩、魏两家将愈无战心。韩、魏亦知赵氏的灭亡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张孟谈请命趁夜黑风高潜入韩、魏两营,晓以利害,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趁智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消灭智氏,共分其地。赵襄子心知自己别无选择,胜则智氏灭,赵氏兴;反之族灭身亡。他同意了张孟谈的计划。事情的发展的确如张孟谈所料的那样,韩、魏反戈一击,骄狂刚愎的智伯腹背受敌失败被杀,从此身败名裂,祸及九族,智氏领地被三家瓜分。赵襄子深恨智伯,即便死了还把智伯的颅骨制成酒器把玩。由此,晋国四卿之争,变为三卿鼎足之势,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自网络

智瑶失败被杀后,他的门客豫让欲为主报仇,意图刺杀赵毋恤。他化装为罪人,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忽然心动不安,令人搜查,抓获了豫让。左右随从要将他杀死,赵襄子说:“智瑶已死无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好了。”于是释放豫让。豫让用漆涂身,弄成一个癞疮病人,又吞下火炭,弄哑嗓音。在街市上乞讨,连结发妻子见面也认不出来。路上遇到朋友,朋友认出他,为他垂泪道:“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就为所欲为,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以至于此?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太困难了吗!”豫让说:“我委身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现在这种做法是很困难,但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进行搜索,捕获豫让。赵襄子问:“你以前也曾效力范氏、中行氏,智瑶攻灭他们,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效死,偏偏为智瑶效力,为他刺杀我?”豫让说:“范、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以众人报之;智瑶以国士待我,我就以国士报之。”赵襄子很感动,但仍命士兵包围豫让。豫让请求赵襄子把衣服给他刺杀,以致报仇之意。赵襄子更加感动,将衣服送给他,他三次跳起刺之,随后自杀。赵国人听说此事,无不为豫让落泪。

图片来自网络

“豫让刺衣”故事出自《战国策》,戏剧性极强,真实性待考证。司马迁似乎很喜欢豫让,他借豫让之口说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事君不得怀有二心”“君以国士待我,当以国士报之”等等,这些理念时至今日依然深深根植于国人心中,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后世武侠小说的根基之一。但这些是司马迁的,不是豫让的。正是因为司马迁要借豫让之口说出自己的话,削弱了文中豫让的真实性,显得虚幻,不真实。一个刺客,口口声声说要为后世之人立下表率。豫让混入宫中希望碰见赵襄子入厕时刺杀,可能吗?豫让妻子都不认识他,朋友一眼就认出他;唯一可信的大约就是伏在桥下,伺机刺杀。整个故事也应该就是由此引申而来。至于“刺衣”给人感觉不到一点悲壮和凄美,留下的是幼稚,成了笑话。

这大概就是很多人不认可豫让的主要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     邢台豫让桥

0 阅读:30

老畅

简介:从历史看现实 以现实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