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冬天,一场漫天飞雪飘洒过西部大地。西安城外的火车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名身着蓝色棉衣的中年男子拎着一个破旧的行李箱,缓缓走出车站大门。他就是朱彦军,一个29岁的农民工。这已经是他离开家乡来到外地打工的第5个年头。
诗与远方朱彦军来自甘肃省静宁县魏沟村,这里是一个典型的河西走廊穷山沟,交通不便利,经济极为落后。朱彦军的父母都是当地的农民,家境贫寒。朱彦军在这里长大,自小家里辛苦,每年都靠着那点薄薄的田地维持生计。好不容易念完初中,朱彦军便背井离乡,只身一人来到陕西找工作。
西安,这座古老的城池对朱彦军来说是那么陌生又新奇。他好奇地徜徉在大街小巷,欣赏这繁华的都市风貌。白天,他四处奔波,找临时的体力活赚点工钱;晚上,他独自坐在路边的长椅上,看着车水马龙,古城灯火通明,内心涌起无限感慨。
这时,朱彦军会拿出那本携带在身边多年的《唐诗三百首》,一首首地细细品读。诗词中蕴含的意境,与他漂泊奔波的人生相契合,朱彦军仿佛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朱彦军轻声念诵,心中五味杂陈。
说来也巧,朱彦军对古诗词的热爱,竟源自一首唐诗。
那是朱彦军上小学时,语文老师让大家背诵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朗朗上口的词句,深深打动了朱彦军天真烂漫的心。自此,他展开了对古诗词的热烈探索之旅。
朱彦军的父亲朱德功发现儿子的兴趣爱好后,十分支持。他从自己少年时代残留的古书里找出《唐诗三百首》赠给朱彦军。朱彦军每天晚上都是边帮着家里干农活,边趁着点亮的煤油灯光芒,一字一行地钻研这本已泛黄的唐诗集。
虽然家境贫寒,但朱彦军从诗词中汲取到了精神食粮。那些朗朗上口的节奏,优美流畅的词句,构筑起他丰富的文学修养和人生气度。
离家在外,朱彦军仍然时时刻刻和诗词为伴。工友们喝得酩酊大醉时,他便独自一人静坐,翻阅手中的诗词集。“看他老装样子,就他有文化,文化还不如饭吃!”工友们嬉笑着取笑朱彦军的“书生气”。朱彦军不以为忤,淡然接受这些打趣。对他来说,诗词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结婚生子,朱彦军为了孩子的未来四处奔波打工,但他从未放弃对诗词的热爱。他经常念叨,儿女才是自己最大的心愿,要让他们安居乐业,不像自己小时候那样艰苦。朱彦军勤俭持家,辛勤打工挣钱买房子,为的就是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我希望孩子好好念书,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朱彦军常对邻里说。在他看来,读书改变命运是最好的出路。为此,他可以省吃俭用,也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孩子凑齐学费和书本费。
岁月如梭,朱彦军的孩子们长大成人,两个孩子都考取了大学。朱彦军看在眼里,欣慰在心头。他知道,自己那点血汗钱没有白流淌。如今,他这个没有文化的打工者,也终于可以为自己未来的人生进行一次梦想规划了。
诗会知音2019年,朱彦军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央视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
节目中一幕幕激烈的“诗词PK”,参赛选手们或雄辩滔滔,或妙语连珠,朱彦军看得两眼放光。他望向电视机,眼神热切而专注,仿佛要把画面中的情景深深刻画在心里。
“这个舞台是我的梦想,我也想去和全国各地的朋友切磋诗词。”朱彦军喃喃自语。
他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独处,让古诗词成为他生活的调剂品。参加这样的节目,不仅能实现自己的诗词梦,更能找到志同道合的知音,这对朱彦军来说意义非凡。
可惜,当时朱彦军的两个孩子还在念大学,家里经济拮据,根本无暇他顾。朱彦军不想因为自己的梦想增加家庭的负担,只能把这个心愿深深埋藏。
转眼到了2021年,在节目组的多番恳请下,朱彦军终于报名参加了海选。然而孩子们的学业还没结束,朱彦军再次放弃了难得的机会。
“俩儿子还需要学费,你去参加节目不就是浪费钱么?”朱彦军的妻子劝他,现实问题当前,梦想终究要让步。
朱彦军退出比赛,节目组的导演却对他这个宁肯舍弃梦想也不增加家庭经济压力的中年人深感敬佩。导演保存了朱彦军的联系方式,时常与他聊天,鼓励他HOLD住梦想,机会终会来临。
诗词大会2022年,50岁的朱彦军收到了导演的电话。
“孩子们都考上大学了,你就去吧,我们都支持你!”朱彦军的妻子开导他。
得到家人的支持,朱彦军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本届《中国诗词大会》。
“我并不是来争什么名次的,只是为了交一些朋友,实现我的一个梦想。”朱彦军谦逊地说。
他还记得第一次来到摄影棚,面对密密麻麻的摄像机和亮晃晃的灯光,朱彦军有些紧张和不知所措。
“你一定要加油!我们都支持你!”镜头外,工作人员们发自内心地为朱彦军加油。
朱彦军深吸一口气,整理好蓝色工装,带好老花镜,稳步走上舞台。
随着比赛环节的深入,朱彦军渐渐找到状态。他背诵的每一句诗词都得心应手,语调抑扬顿挫,字正腔圆。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朱彦军娓娓道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
朱彦军的出色表现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朱彦军老先生用他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古诗词深厚的理解,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
朱彦军的孩子、妻子和邻居都聚在电视机前,见证他一步步晋级,最终在决赛中夺得亚军。这个初中学历的农民工,用他独特的人生经历,诠释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爸爸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村里的骄傲!”朱彦军的孩子激动地说。这个来自边远山村的普通农民,用诗词点亮了人生,也感染了无数人。
传承中华文化2023年初,朱彦军被静宁县社会保障局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县广电和旅游文化局开始了新的工作。
他利用自己的经历和兴趣,开展相关的宣传培训工作,传播传统文化,引导孩子们阅读古典诗词。朱彦军常说,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需要我们共同呵护传承,这也是他人生的新使命。
50岁的朱彦军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而是在新的岗位上积极为当地文化传承贡献力量。他度过的五十年,既蕴含着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也印证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风云。
朱彦军用他扎根乡村的诗情画意,以平凡人的态度诠释着生活的美好。他用诗词照亮人生,也以诗词温暖这片土地。
“我希望用我的经历,鼓励更多孩子坚持读书改变命运,用诗词的力量点燃内心的梦想。”朱彦军说道,眼中透着亮光。
结语诗和远方,总是相伴相生。朱彦军用诗词寄托人生,也以诗词点亮他人。
他的故事证明,梦想无疆界,奋斗无年龄。勤奋才学与美好心灵,永远值得被歌颂。